内容摘要:
关键词:疫情;治理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
作者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有效应对各种重大突发事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必修课。
准备能力:提前谋划部署。准备能力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和需要承担的急难险重任务,提前做好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准备的能力。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经常面临各种风险,各种突发事件多发并发,给社会正常运行带来冲击。“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准备能力体现的是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和主动预防思维。毛泽东同志多次说过,不论任何工作,我们都要放在最坏的基础上来设想,从最坏的可能性来想,来部署。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做好应急准备,必须坚持底线思维,保持高线追求。我们要主动适应现代复杂条件下有效应对各种重大突发事件、圆满处理各项急难险重任务的需要,构建实物储备、合同储备、能力储备等各种方式为一体的立体化应急储备体系,完善应急资源紧急征用和跨区域调度程序,做好应对极端情况下峰值需求的资源准备,做到备得足、找得到、调得快、用得好。
洞察能力:及时发现问题。洞察能力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抓住主要矛盾,从变化中把握发展趋势的认知能力。洞察能力是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重要能力,它要求领导干部对内外部环境和实际情况有非常敏锐的感觉和非常准确地把握,能够看到别人忽略的细节,能够推测出很多关联的原因和因素,及时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隐患。古人云:“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洞察力实际上就是对事物深邃的预见力。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城乡安全风险辨识,全面开展城市风险点、危险源的普查,防止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等问题的发生。”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首先得知道所在地区和部门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需要处理的急难险重任务是什么,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决断能力:快速形成方案。决断能力是指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及时作出准确判断和决策的能力。决断的过程,就是明确任务的过程;只有任务明确了,才能知道努力的方向。《吴子·治兵》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面对急难险重情况,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资源有限,领导干部是在与时间赛跑,只有敢做决断、做对决断、做好决断,才能尽快形成正确方案。毛泽东同志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邓小平同志指出:“我的抓法就是抓头头,抓方针。重要的政策、措施,也是方针性的东西,这些我是要管的。”如果决策的方向错了,解决问题的思路错了,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竹篮打水一场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突发事件要临危不惧、沉着冷静、敢于负责,关键时刻要亲临现场、靠前指挥、果断处置。”提高决断力,领导干部既要有勇,又要有谋。一方面,要敢于担当,勇挑重担,“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面对复杂局面和棘手难题不是犹犹豫豫、优柔寡断、摇摆不定,而是快刀斩乱麻、雷厉风行、速战速决。另一方面,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进而确定最优的方案。
组织能力:有序指挥调度。组织能力是指动员和带领相关人员执行决策方案、实现决策目标、完成工作任务,把战略决策和预期目标变为现实结果的能力。“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决策决定了的事、布置了的工作,只有执行到位了,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多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工作,多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感情、激发动力的工作,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作为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组织指挥者,领导干部只有做好人员的科学分工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搭建结构良好、分工合理的团队,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才能提高执行效率,确保有力有序有效地处理急难险重任务。处理急难险重任务,通常是一个大兵团作战的行动过程,需要各个层级、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人员参与其中。此时,需要组建一个“1+N”的强有力的组织指挥架构——党政领导挂帅总负责,相关人员整合为若干个工作组,大家分工负责,权责清晰,忙而不乱。组织科学有序,就能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如果组织涣散无力,各自为政,四分五裂,就会导致人心浮动,人人自行其是甚至相互冲突。
引导能力:有效对外沟通。引导能力是指对社会相关方面积极进行沟通,主动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塑造良好形象的能力。对外沟通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主动引导舆论、做好群众工作的过程。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处理急难险重任务,更需要领导干部发挥引导力,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形成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氛围。新闻舆论引导是对外沟通最重要的方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全媒体的不断发展,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在全媒体时代,如何与媒体打交道,与公众沟通,及时主动发声,守住红色地带、改变黑色地带、转化灰色地带,占领舆论的“主阵地”,赢得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是领导干部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重大灾难很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媒体报道的焦点。应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舆论关注,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作者:钟开斌,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应急管理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