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化的江山》从史前文明写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属通史性着作。作者旨在导读,循其对中西历史的精研与思考,揭示他们的发现与创造,引领读者学习、反思。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化的江山》从史前文明写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属通史性着作。作者旨在导读,循其对中西历史的精研与思考,揭示他们的发现与创造,引领读者学习、反思。
全书第一部《文化中国的来源》,介绍与阐释文化中国的概念以及分析文化中国发生、发展之内在因素。
何谓“文化中国”?首先将其与“王朝中国”进行比较。王朝中国是在二十四史里的中国,充斥着帝王将相,但城头变幻大王旗,几千年下来,不过是一代又一代的轮转,历史仍在以王权为中心的漩涡中打转。这样看历史,不是被奴化、教化就是被卷入血淋淋的斗争,成者王侯败者寇。
文化中国的评价体系不以统治阶级意志为依据,而是基于某种文化认同所沉淀下来的凝结于人性之中的审美意志。“文化中国”的自然形态是江山,社会形态是整个民间,文化形态则指全部的历史。
所以,《三国志》是“王朝中国”,《三国演义》尽管所记述的史事多有荒诞,但仍是“文化中国”,因为它反映了中国人对义、对善的追求与执着。
其实,“文化中国”的概念并非本书作者首创。此前,“文化中国”是边缘,是注脚,是儒家所谓的“道统中国”。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揭示了“文化中国”并非“王朝中国”的附属,而是先于“王朝中国”而存在,它才是中国而为“中国”的本质。
关于此理论如何成立,请读本书。本文着重介绍作者的研究方法。
其一,作者研究历史的视角——以世界之眼看中国。如某种考古的新发现与世界其他考古发现之比较、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之比较、中国思想与西方哲学之比较等,形而下有之,形而上亦有之,这样做的目的有两方面:识其地位,析其特色。
作者在文明区系的比较中,发现了中国的独到之处。原来,在文明初曙之际,中国未如其他古国那样直接进入“青铜时代”,而是经历了以“审美”为标志的“玉器时代”。此“玉器时代”以文化认同为纽带,形成某种联合体,即为“文化中国”之滥觞。
其二,作者研究历史的起点——以神话传说论文明。大多数历史研究者从古猿变成人处着笔,本书作者则不然,从神话述起,从传说开端,将历史与神话打通。他们对于西方文明的研究,从《圣经》的伊甸园讲起,以“原罪”起笔,而对中国历史,则从《山海经》开端。
传统观点认为《山海经》杂乱疏略,多神鬼之说。作者读此书,却如获至宝。此书讲山川地理,讲矿藏,有金有玉,记述了由石器向青铜器过渡的时代,此际之中国,正站在国家起源的入口处。
作者认为,在《山海经》的世界里,不是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而是人的灵性为自然立法。在石器时代,人的理性未开,而灵性已存,灵性的表达就是神话。《山海经》记录了人类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形态、从族群状态走向国家形态,以至于从古国走向方国、从方国走向帝国萌芽的过程。
其三,作者论证历史的方式——对考古学的再整理。
以王朝史观写历史,从夏开始。但是夏始于何时?仍有争论。
商、周等有文献记载,亦有考古发现,“有册有典”,是信史。于是,在王朝史观和史官文化的映照下,考古学的一大任务就是寻找传说中的夏,考古学成了历史的“修补术”。
但是夏朝一定能找到吗?否。因为它可能真的不存在。或许夏朝根本就不是一代王朝,而只是处于向国家过渡的阶段。按现有的史学理论,国家要有城市、文字等,商朝具备这些条件,而夏很可能就不具备。如果抛却王朝的观念,从不同地域各种文化的类型中去考察,则可豁然,因为有那么多的考古发现证明,许多遗迹之间具备相似性或统一性,这些关联会不会就是夏的最初形态?
作者对考古学的运用,就是通过对考古成果的再整理,来分析不同文明的共通性,以此勾勒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
其四,作者思考与着作的特色——走读江山。
本书两位作者写历史,特重空间格局的考察,此非身至其境所不能得也。
文化中国,根不在庙堂,而在民间。作者未将自己关在书斋里,他们的方式是走出去,从东北到西南,从沿海到大漠,沿文明遗迹及各大博物馆一路考察。
走读江山的结果,作者得出两个重大发现。
第一,“良渚化世界”。
通过对不同文明区系的比较,作者发现,良渚文化是向西南和西北传播。往西南,进入皖赣、闽粤、巴蜀,并与当地文化相融;往西北是主流,沿其轨迹形成一条“玉石之路”,从扬州往雍州、从瑶琨往球琳,这条玉石之路形成了一个“良渚化世界”。
在那时,玉不仅成为中国文化的标识,同时还成为中国人的身份标志和个体的人格范式,不仅国家制度取法于玉器制作,发展出制度文明的规范,而且个体人格也向玉的审美属性看齐,从而形成了精神文明的标准。故曰,最早的中国,从玉中诞生。
第二,中国历史运势的“十字架”。
作者发现,中国历史发展有两条路线,一条从东南往西北,是良渚文化的路线;另一条从东北往西南,是红山文化的路线。两条运势线,形成中国历史发展的“十字架”。十字交叉,形成南北两条农牧分界线,南线为“龙门——碣石”,北线为“长城—阴山”,十字架的交点即是中原。
上述两位作者的研究方法,只是梗概,仍有未尽,有待读者阅后各自总结。
学历史有什么用?通常的回答是“资治”或“以史为鉴”,其核心不脱“用”字。读《文化的江山》,似有顿悟,其实学历史更重要的是学一种思考方式,最终的目的,是用独立的眼光审美,用自立的方式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