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观背村,岭南的一个普通村庄。据说这一带原来有一座唐代道观,因村庄坐落于其背后,遂得此名。
关键词:
作者简介:
观背村,岭南的一个普通村庄。据说这一带原来有一座唐代道观,因村庄坐落于其背后,遂得此名。
观背村旁,有一座罗浮山。罗浮山因东晋葛洪隐居炼丹而为人所知,后世文人的反复吟诵更是使其声名远播。苏东坡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无人不晓,而这首绝句的前两句,就是“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观背村位于这座岭南名山的襟抱中,又有东江从不远处流过,山环水绕,让这个不算很大的村子,充分沾染了大自然的灵秀之气。刚到村口,充盈视野的绿树鲜花就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
我曾到过天南海北的许多有名乡村,但观背村仍让我印象深刻。一走进村子,就看到了村街两旁墙上的大幅彩色壁画。这些长达千米的墙绘,或色彩浓艳,或笔调淡雅,风格各异,表达的内容颇为丰富,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卧薪尝胆、孟母三迁……传统文化题材之外,更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画。踅入旁边的街道,壁画又是另一番天地——客家风情、生活智慧、唐诗宋词元曲……脚步向前迈动,画面也随之伸延,可谓移步换景。
街道两旁,是一株株一簇簇茂盛的树木和花卉,摇曳多姿,与白云蓝天一道,将这些彩绘映衬得鲜亮热烈。绘满彩画的围墙后面,一排排房舍错落排列。大多是两层,有一些是村民自居,更多的还是挂着各种协会或团体标牌的办公场所,以及一间间客栈旅店等。房屋依然是原来村舍的格局框架,但经过现代化的设施改造,舒适惬意。到处拾掇得洁净雅致,窗口悬挂着盆栽,竹篱架设花架,井台缠绕着藤萝,自然天成中显示出细致的匠心。这里同时呈现了时光的不同维度,在古旧的建筑器物背景上,展开着时尚鲜活的现代生活。那种感觉,就好像在一堵斑驳漫漶的老墙前面,一簇鲜花在怒放。
村民介绍说,几年前的村容完全不是眼前的样子。当时由于拆迁等原因,大部分村民都搬走了,只剩下基本被废弃的老房子。观背村村委会决心改变村子残破落后的面貌。经过认真考察和商议,决定利用村子毗邻县城的优势,吸引各种文化类协会、团体来村里租住院落,改建后作为办公和交流场所,借助艺术家们的创造性思维,为村庄带来蜕变。为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当时的观背村第一书记苦口婆心做工作,他对村民们说,让我们的孩子在浓郁的艺术氛围里成长,潜移默化,等于从小就让他们开拓了眼界,增加了学问。熟悉琴棋书画,待人温文尔雅,难道就不比满口粗俗、大呼小叫强?肺腑之言,诚挚恳切。实践证明,这个具有发展目光的创意大获成功,不长的时间内,就吸引了六十多家书画、音乐、弈棋、陶艺等文艺类协会、组织纷纷进驻,并催生多种文化产业,一个兼具古朴和时尚意味、精神与经济功能的“观背村文化部落”,就这样形成了。
一步走对,步步畅通,一顺百顺,良性循环。文艺协会的入驻,文化产业的兴起,让村里的环境氛围大为改观,吸引了更多的人来观光旅游。如今一年的游客多达三十万人次。很多村民的破房陋屋也改造成别具乡野情趣的宜居民宿,租金翻了好几倍。现任村支书如数家珍地介绍着种种变化,最后加重语气,用一句话感慨系之:“让观背村获得重生的就是文化!”
在这样焕然一新的环境中,人的心气自然就不一样了。有道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迎面走来的村民们从容明朗的笑容中,从他们与人交谈时谦恭坦荡的表情中,你会鲜明地感受到这一点。
趁着同行者在饮茶聊天,我走到外面看风景。面前是一条小河,一座双孔石拱桥跨在河面上。仔细辨认桥头石碑上镌刻的文字,得知此桥名为“保宁桥”,建于宋德佑元年。在行旅不便的当年,这座桥曾经是唯一的通道,东到惠州,西去广州,都要从桥上走过。几百年过去了,这座桥依然坚固,还在使用之中,半月状桥拱和古朴的外形,展现着农业时代的古老工艺之美。河岸边,几丛芭蕉树疏阔纷披的叶子投影在水里,绿幽幽的,散发着一种岭南特有的丰茂韵致。
村道与河岸之间,有一棵高大茂盛的杨桃树,不少黄中泛绿的棱形果实落在地上,捡起来嗅嗅,有酸涩的味道。树干上密密地绑着十几个指示牌,箭头指着不同的方向。刚才在街上行走时,每个拐角处都会看到这种牌子。我自上而下依次看来:“手有余香”“观背书吧”……
文字没有声响,但显然在诉说着一种兴旺与丰饶。忽然意识到,将它们连缀起来看,便生出一种隐喻的效果。衣食住行,琴棋书画,口腹嗜好,精神享受,都被收纳于这些店铺之中。位于珠三角大地上的惠州,是一块经济腾飞的热土,也是精神文化葳蕤生长的地方。这个叫作观背村的南中国普通乡村,便分明成为正在蓬勃发展的新生活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