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争鸣 >> 人文科学争鸣
孔子怎样论述小康和大同
2020年01月31日 21:53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陈民镇 字号

内容摘要:一日,正担任鲁国司寇的孔子参加完一场祭典后,踱步到宫门外的高台之上。孔子注视着远方,连连叹气。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一日,正担任鲁国司寇的孔子参加完一场祭典后,踱步到宫门外的高台之上。孔子注视着远方,连连叹气。

  学生子游在一旁见了,便问:“夫子,您为何叹气呢?”

  孔子回答:“大道实行的时代,我没有赶上,但心向往之。那时候,天下为公,也就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谁有仁德,谁有才能,大家便推举他为领导人,即选贤与(举)能。大家都讲求信用,和睦相处,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子女当子女。因而老年人能安享晚年,成年男子能发挥才能,成年女子能嫁个好人家,儿童能健康成长,鳏夫、寡妇、孤儿及残疾人都能得到照顾。大家都竭尽所能共建美好社会,而不计个人利益得失。人与人之间坦诚相见,没有钩心斗角,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片和谐的景象。这就是大同的世界啊。”

  孔子接着说:“现在就不同了,天下为家,天下成了某家族的天下。大家都只顾着自己的亲人,都为自己牟利,权力靠世袭传承。于是,欺诈与纷争随之出现,需要靠礼去约束人伦纲纪和社会秩序。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等圣王,无不是依靠礼来治国的。这便是小康社会。”

  在孔子心目中,礼是维系等级秩序、人伦纲常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秩序的纽带。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夏禹等圣王便是榜样。通过礼达到小康的境界,是孔子追求的理想状态。孔子之所以参加完祭典后叹气,便是有感于鲁国的君主没有遵循礼制。

  由于孔子所说的小康是从夏禹开始说的,那么大同无疑是“家天下”之前的时代。根据战国诸子的描述,唐尧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而是传给了虞舜;虞舜也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商均,而是传给了大禹。直到大禹开创夏朝,才打破原来的状态,天下为公成了天下为家。

  孔子描述的大同世界,核心是贤能政治,即依靠领导人的品德、才智来引领和谐社会。除了儒家,其他诸子也提出各自心目中的“理想国”。

  《老子》中,作者描绘了“小国寡民”以及“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图景。法家和黄老道家则认为,个人的品德与才智是不可靠的,因而贤能政治不能成为治国的保障。只有永恒的法或道,才能维系社会的和谐,才能创造“至安之世”。

  法家和黄老道家强调法、道的客观性与公共性,与儒家的大同理想构成两种“理想国”的设计路线。二者看似截然对立,却在后世的政治实践中相互渗透、互济互补。

  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所提出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古希腊诞生了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柏拉图。孔子所描绘的大同世界与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有不少相似之处:柏拉图强调让“哲人王”掌握政权,孔子强调贤能政治,两人都将希望寄托于个人的身上;孔子和柏拉图都强调社会分工、各安其位,从而维持社会秩序……从个人经历来看,孔子与柏拉图都曾周游列国,也都屡屡碰壁,最终以办学授业的方式传播思想。

  今天来看,孔子眼中的大同世界过于理想化了,但它追求的社会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许多方面可以说是契合的。大同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了中国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早期蓝图。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

作者简介

姓名:陈民镇 工作单位: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贾伟)
W020180116412817190956.jpg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 查看全部评论

QQ图片20180105134100.jpg
jrtt.jpg
wxgzh.jpg
777.jpg
内文页广告3(手机版).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