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得人且善用之,是危难之际创业者的利器、困局之下中兴者的锦囊。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得人且善用之,是危难之际创业者的利器、困局之下中兴者的锦囊。古代有见识的帝王将相,无不把圣贤才俊视为平治天下的枢机。
远追上古,商汤任伊尹灭夏,武王用太公伐纣;东周纷乱,齐国依管仲、晏婴以称强霸,秦国据商鞅、韩非乃得一统;汉魏以来,刘邦识张良、韩信而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刘备招卧龙、凤雏始得“三分天下”之势。
中世以后,唐有太宗启魏徵于敌营,成就贞观名相;明有洪武劝伯温于草莽,奠定新朝基业。
实际上,自古用人之难,不亚于用兵。在关键时刻和关键位置上,用错一人就可能导致巨大的损失,甚至使国家陷入困境;用人得当,无异于点铁成金、妙手回春。
总结古代用人的经验教训,“识人”“任人”“御人”环环相扣。分而言之,用人之难,莫过于无人可用,所以要“识人”和“任人”,这是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用人之弊,莫过于各失其宜,所以要“任人”和“御人”,这是为未来准备。
在纷扰混乱的乱世或制度僵化的末世,“识人”最难。商汤识伊尹,是通过平常不会引人注意的饭食口味;文王得吕望,是在打猎途中的偶然相遇;孟尝君号称君子,却擅长在“鸡鸣狗盗之徒”中发现人才……他们心细而有德,不以身份、境遇和简单印象来判定人的价值,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
“识人”之后,就要“任人”。任用人才是极其复杂的工程,不过也有基本的原则,即“任人唯贤”。唐太宗用人,强调“用人如器,取其所长”。魏徵、萧瑀忠直敢言,常常触动众怒、犯颜直上,但仍然得到重用;房玄龄老谋深算,杜如晦当机立断,戴胄执法强干,这些名臣成就了流芳百世的“贞观之治”。
除了在选用人才时“任人唯贤”“扬长避短”之外,“任人”的有效性要得到保障,还离不开长期的考察。战国晚期的赵国因为两次任人失当,就直接导致了亡国。
战前,秦国在赵国散播留言,意图让赵孝成王雪藏廉颇而启用“纸上谈兵”的赵括,赵孝成王果然中计。最终,导致几十万赵兵被坑杀,赵国国力大损。
赵国的“常胜将军”李牧,是名震天下、技艺高超的指挥官。他与匈奴、秦军对阵,几乎未尝败绩,是廉颇之后秦国最忌惮的赵将。公元前229年,王翦进攻赵国,成功施展反间计,导致赵幽缪王杀死了李牧。这次错误的决策,直接引致赵国灭亡。
再来看“御人”,曹操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大家”。魏国之所以能在东汉末年脱颖而出,一多半要归功于曹营中的济济人才。
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歼灭了袁绍的主力。此战结束之际,曹操在战利品中缴获一大筐书信——都是战前曹操部下写给袁绍的密件。写信的人胆战心惊之际,曹操却下令将信件全部烧毁。从此,那些一度萌生叛意的部下,越发敬重曹操。
官渡之战只是曹操建立和巩固北方政权的第一步,彼时他的势力还算不上强大。在这一关键时刻,曹操没有因为打了一场胜仗就洋洋得意,而是借机巩固人心。这些蒙他宽恕的人,日后都成了曹营中南征北战的主力。
总之,历来王朝的建立、政权的中兴,都离不开知人善用。今天,我们继承这笔宝贵的遗产,不能不在深思先贤智慧的同时学而时习之。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