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 >> 教育前沿
教育赋能,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基
2020年02月26日 10:00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2月26日05版 作者:严华银 孙红雯 字号
关键词:拔尖人才;创新人才培养;人才成长

内容摘要:新年伊始,针对高校自主招生存在的一些新挑战和新问题,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建立“强基计划”,聚焦于选拔和培养“关键领域”“紧缺领域”“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并将其作为未来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拔尖人才;创新人才培养;人才成长

作者简介:

  新年伊始,针对高校自主招生存在的一些新挑战和新问题,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建立“强基计划”,聚焦于选拔和培养“关键领域”“紧缺领域”“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并将其作为未来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才培养涉及多个领域,包括顶层设计方针政策、社会制度环境、人才成长发展体制机制与学校教育及其管理等多个领域,而最近距离、最直接的就是学校教育。就“强基计划”而言,主要指涉高校教育,但实际上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中小学教育也密切相关。没有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强化,又何来拔尖创新人才强化的基础?

  拔尖创新人才是一类个性卓异的群体

  在具体申说培养之道时,首先得明确拔尖创新人才的个性特质,这才可以因材施教。

  拔尖创新人才,是怎样一群人?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才具备创新发明才能?围绕拔尖创新人才素养问题,曾有多位大学学者与管理者发表见解。在北京师范大学刘嘉教授看来,拔尖创新人才具备如下三大要素:具有包括数理能力、言语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科学技术能力”,包括设计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明创造思维”以及包括人格、情商和社会交往等在内的良好心理素质。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做的是从0到1的事情,不是从1到N,要具备真正的原创能力。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表示,所谓拔尖创新人才,在学习方面要勤奋好学、刨根问底、努力认真;在品格方面应该具备责任心、感恩心和积极阳光的心态。重庆大学校长张宗益提出五项标准,一是对目标充满热情;二是要有理想和抱负;第三是质疑,但必须是通过理性的方式合理表达;第四是有非凡的勇气可以将心中的质疑表达出来;最后是坚持。

  可见,拔尖创新人才,区别于一般性人才的本质特征,实际上就是一流的思维和杰出的人格。从思维角度言之,就是兴趣、好奇、质疑、敢于求异和批判;从人格角度言之,就是责任、勇敢和坚持。

  这与世界范围内对人才特质的认识是一致的。前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等人曾将谷歌的成功归结于一批卓异的创意精英——创意精英“是新颖原创构想的源泉”,他们“充满好奇心,喜爱冒险,自动自发,心态开放,一丝不苟,善于沟通”。埃里克等人认为:“这些人共同的特点是认真努力、乐于挑战现状、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问题”。同时,他们也看到,“创意精英是一个极其难以管理的群体,在老旧的管理体制中尤其如此”。对于这些精英群体,他们最终采取的管理策略是,“如果你无法管理创意精英的想法,就必须学会管理他们进行思考的环境,让他们乐于置身其中”。这对于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启示意义。

  传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拔尖创新人才成长

  “强基计划”的提出,对于我国中小学育人方式改革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长期以来,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拔尖创新人才生长,或者说,固化的学校管理模式和方法,使得原本可能的创新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之间的竞争、教育质量的评价等,通常是拼分数和拼升学。学校管理模式主要表现为围绕着分数和升学进行的管控和激励。这也成为很多学校应试制胜的重要法宝。

  在这种强化行政命令的管理模式下,通过管控校长管控学校,使得校长无以懈怠,学校办学水平和能力得以保障,从而确保办学质量与效益能够不断提高。校长又按照行政要求对所有教师和教学过程、行为实行严格管控,以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师又通过对学生的严格管控,包括从课堂内到课堂外的管控到位,不少学校甚至规定学生去洗手间的时间,以确保学生成绩提高。在管控基础上,再实行层层激励,以物质点燃师生热情。

  但这样的管控和激励也不可避免会产生副作用,而这样的副作用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十分不利。与管控的教育相对应的,是被管控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管理依赖症”,进而导致惰性疯长。而激励的教育也难以避免被激励者产生“激励依赖症”,导致功利心日重。最为直接的后果便是,教育发展动力、活力逐渐消失,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比如在有些学校所实行的“盯人战术”等,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创新和突破能力的人格,自然很难在如此教育生态和情境中生长出拔尖创新人才。

  因此,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平台和主阵地,各中小学都应该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只有在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和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做出应有的改善改良,进行重大调整,才能真正适应拔尖创新人才特质和成长规律,为培养出真正杰出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赋能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

  最新的企业管理研究表明,未来组织最重要的功能不再是管理或激励,而是赋能。什么是赋能?顾名思义,即赋予能力或能量,相关组织通过去中心化驱动组织扁平化。组织自上而下赋予人才开放创新的思想、锐意进取的动能、自主决策的权力、主动工作的态度、勇敢积极的行动及心情愉悦的氛围,以充分发挥人才的个人才智和潜能。

  在学校教育层面,一味的教育管控和激励,只会造就人才生产的机械流水线。作为重要主体的教师,也是教育教学系统的终端,每一个体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将受到学校组织和学术系统的管理和影响。其管理和影响力的大小强弱应该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教师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因而也决定了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从此前大量的教学改革结果看,组织化程度、一元化程度、模式化程度的偏高可能是进展不顺、成效不彰的重要因素。弱化限制,淡化管控,更多信任,大胆放手,充分激发所有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立德树人价值引领下,按照自己的教育理解和主张,实施富于个性的教学,也更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现阶段,中小学应该在现行、传统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内,把握评价制度、考试制度改革的契机,调整办学思路,改革管理模式,弱化管控,淡化激励,通过分层、走班,通过兴趣班、课题组,通过导师制、学分制,给教师和学生成长留出更多自主空间。

  可喜的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教育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已是“箭在弦上”。与“管理”迥然有别的“治理”在学校的落地指日可待,届时,拔尖创新人才尽可在此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作者严华银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省行政干部培训中心、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教授,孙红雯系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

作者简介

姓名:严华银 孙红雯 工作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艺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毕雁)
W020180116412817190956.jpg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 查看全部评论

QQ图片20180105134100.jpg
jrtt.jpg
wxgzh.jpg
777.jpg
内文页广告3(手机版).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