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报伦敦1月19日电 1月31日,英国将正式“脱欧”,英国和欧盟将进入过渡期,双方将展开贸易协议谈判。在过渡期结束的2020年底前,英国与欧盟能否达成贸易协议,未来双方关系将受到怎样的影响,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英欧贸易谈判挑战重重
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强调,欧盟希望同英国保持良好关系,但在欧盟扞卫单一市场和关税同盟完整性的前提下,英国需要将市场准入条件调整至与欧盟规范一致。因此她认为,欧盟和英国要在2020年底前达成一份全面的贸易协定是不可能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也警告称,英国“脱欧”为欧盟敲响了警钟。英国可能成为“欧盟门口的竞争对手”。默克尔表示,欧盟需要增强吸引力和创造力,注重科研和教育,提高国际竞争力。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坚称,他不会延长过渡期。但2020年底真的是最后期限吗?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欧洲政治和外交学教授阿南德·梅农(Anand Menon)认为,关键问题是届时能否达成协议。2019年10月17日,欧盟委员会通过的《政治宣言》概述了英国与欧盟未来关系的框架。宣言提出,希望建立广泛、深入、灵活的英欧伙伴关系。但事实上,欧盟方面的一些人认为,即使在2020年底前制定出具体的行业协议都很困难。另外,英国和欧盟双方都不希望关系进一步恶化或北爱尔兰边境发生冲突,因而双方达成协议的动力仍旧存在。即便如此,要达成贸易协议,双方将不得不展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历史经验表明,在实质内容上让步的通常是英国。
寻找“后脱欧时期”发展机遇
英国牛津大学凯洛格学院教授克里斯·罗利(Chris Rowley)对本报记者表示,欧盟需要认识到,英国“脱欧”后,其失去的不仅是第三大“会费”供应国,同时也是第二大国内生产总值贡献国。而对于英国而言,伦敦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却并没有发生动摇。英国“脱欧”看似使欧盟27国在与英国的关系上统一了立场,但事实并非如此,欧盟内部存在分歧。欧盟各国不仅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在对未来的愿景上也存在分歧。一些欧盟国家并不欢迎一个由法国领导的“欧洲合众国”政府,这个政府的成本将很高,需要有人为其支付开销。
针对“脱欧”背景下,欧盟和中国未来的合作前景,罗利认为,中欧合作是在全球经济中心向亚洲转移的背景下进行的。例如,欧盟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从1980年的近35%下降到2015年的约23%,由此可以直观感受到欧盟经济的长期下行趋势,而同期亚洲的份额从不足20%上升到近32%。
罗利表示,中国历来对德国的工程和制造业很感兴趣,但随着中国经济的成熟,中国的未来将越来越注重制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金融服务和金融科技等领域,这些领域英国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