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访 >> 对话
景观人类学拓展人类学研究新视域 ——访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全球现象研究部副教授河合洋尚
2018年01月24日 10: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张杰 字号

内容摘要:多学科协同推进景观人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网:我们知道,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景观的内涵和边界也在发生变化,比如虚拟社区等。可是,由于每个集团与景观的关系或者对景观的看法不同,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出现多发的景观冲突。目前,景观人类学特别关注为了维护殖民地统治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而创造这样的景观(外部景观)与当地居民等“内部人”的记忆和生活实践中的景观(内部景观)的相悖,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对此,人类学家根据长期的田野考察阐明内部景观的现状,向地方政府、开发商、旅游公司等提醒一边重视居民的内部景观一边开发或者保护的重要性。而且,景观人类学还很少具体提出景观设计师、文化知识人等具体如何建设更好的景观这个问题。

关键词:景观;研究;文化;河合洋;书写;学科;民族志;考察;人类学;旅游公司

作者简介:

  近年来,关于景观的研究逐渐得到人类学者的重视,并最终形成了景观人类学分支领域。景观人类学的研究为思考社会关系与物质空间的共生关系提供了新视角。在学者看来,景观视角无疑为人类学研究打开了一扇窗。更为重要的是,景观人类学也在驱使我们更多地去关注物质世界和生态环境,不断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景观人类学研究缘起于何时?如何看待景观人类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围绕景观人类学研究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全球现象研究部、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文化科学研究科副教授河合洋尚。

  考察理解人类与景观之间的互动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网:我们知道,在人类学研究中,尤其是在民族志书写过程中,景观往往是作为背景来呈现的。作为人类学专门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景观人类学的兴起缘起于何时?与建筑学、景观规划等学科相比,人类学对景观是如何理解和阐释的?

  河合洋尚:社会文化人类学是研究国内外“异文化”的学问。一般来说人类学家到海外或者国内的不同地方居住,通过长期的田野考察理解当地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价值观等。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往往将景观作为研究的背景。可是,人类学家逐渐地认为景观不是“客观”的物质,而是“人为的赋予了文化意义的环境”。以此来探讨不同族群利用各自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意识形态、为环境赋予文化意义的过程。其先驱性研究已经在流行于20世纪60-80年代的象征人类学和认知人类学中出现。但是,这些研究将每个民族集团的景观看作同质性、静态性的存在,当时还没有“景观人类学”的说法。20世纪90年代吸收后现代主义之后人类学家更加注重分析景观的多样性及其中各主体关于景观的斗争,在欧美确立了景观人类学这一领域。这十年来日本人类学界也开始关注景观人类学。我知道建筑学、景观规划有几个分支,其中也有与人类学接近的方向。但是,总体来说,景观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物质(周围环境)本身,而是围绕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价值。可以说,景观人类学将物质看做社会文化的结点,或者将物质看做形成人类行为的主体(agency)。因此,人类学家一般在一个或者复数的地点进行长期的田野考察理解人类—景观之间的互动关系。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张彦)
W020180116412817190956.jpg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 查看全部评论

QQ图片20180105134100.jpg
jrtt.jpg
wxgzh.jpg
777.jpg
内文页广告3(手机版).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