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创造力和探索精神是孩子立足于未来的关键
旅美教育专家黄全愈通过对比中美教育,认为两者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有一定差距,而创造力是科学发现不可或缺的能力。就如何培养学生和民族的创造力,新近出版的《黄全愈教育文集》给出了颇具启发意义的答案。
教育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而不是以获得答案为最终目的,也不能以此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依据 记者:在一篇文章中,你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出一连串的疑问:没有过程哪有结果?没有启疑哪来解惑?没有“不懂”怎么会有“懂”?你觉得,中国的学生为什么不善于提问? 黄全愈:美国的小学生一进入学校就被引导提问问题、解决问题。入学前,父母们也鼓励孩子对事情有自己的想法,不只是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而是养成一种习惯,即面对任何一个事物或事件,都有自己的想法,既不全盘接受,也不为了反对而反对。相反,我们的小学教学不是以提出问题为基点的。有一次,我听了一堂五年级语文《蟋蟀的住宅》的公开课。老师问学生:“蟋蟀有什么特点?”一个学生回答:“唱歌!”老师表扬了学生,又问:“还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做窝。”老师又表扬了学生。而后,老师不再提问,转向下一环节。其实,蟋蟀的特点有很多,如最典型的打斗就没有说出来,小学语文里也有好几篇跟斗蟋蟀有关的内容,如《促织》。课后,我问老师:“为什么只问了两个问题就不问了?”老师说:“因为书上就说了这么两个。”教育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而我们的教学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以解决问题的多少来衡量教学的质量。殊不知,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解决问题。而问题有两种,一种是常规结构的问题,书本上有答案,老师不用教,学生也可以学到。另一种是非常规结构的问题,没有答案,这就需要从小培养孩子发现问题的能力。我的儿子矿矿小时候问过一个美国教授,星星从哪里来。教授回答,上帝创造出来的。矿矿又问,那上帝从哪里来。教授回答不出来。在美国的校园,没有观点的对错,只有观点的不同。于是,才有师生间的平等争论,而争论,是创造性的开端。其实,教育首先要允许孩子问问题,有时候不用去启发,做到不限制就行。开发智力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培养创造力才是教育的核心。 优秀的考生不等于一流的学生,录取不同特点的学生,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才是防止学校同质化的关键 记者:每学年开始,全国着名高校乃至着名高中,都抢着招收好的生源。你曾经以哥伦比亚大学招生办执行主任弗达先生为例,探讨学校应该多考虑招收什么样的学生,才能帮助学校营造一个学生群体,从而去更好地完成学校的教育使命。你认为,中国的知名大学和重点高中一贯的“掐尖”做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种怎样的导向? 黄全愈:其实,能否成为一流大学,影响的因素很多,但重要的一条是看你怎么招生,招什么样的学生。而以高考的考分为录取与否的唯一标准,选出来的是一流的考生,但一流的考生绝对不等于一流的学生。即使我们有了世界一流的教师和教学设施,因我们的评价体系出了问题,我们招不到一流的可塑之才,也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美国学校一直注重录取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大家都知道,混血儿相对聪明漂亮,森林里的生物物种丰富,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基于互补原理或互补效应。我们的学校同质化很严重,优点和缺点相似,校园文化有很多是不健康的。1996年,360多个SAT测试成绩满分的学生申请哈佛大学,但165名被拒绝,理由就是要维持学生的多元化,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我国恢复高考时,学生什么样的都有,插队老师、转业军人、高干子弟,华侨等等。经历不同,才使当时的学校充满生机和特色。所以,在中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对教育评价体系和高考制度进行改革,让教师、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更加关注学生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培养和选拔出来的学生才具备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才是真正的一流学生,才有可能成为一流人才。
记者:你在博文中说:中国教育的“童子功”入门第一招是“听话”。至于批判性思维,那是成人以后再考虑,或者根本就用不着考虑的问题。对于批判性思维,你怎么理解,怎么培养这种思维? 黄全愈: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我们一直有个误区,认为基础要打牢打厚,知识积累到一定厚度才能具有创造力。其实,知识积累得越多,创造力越容易受到习惯性的束缚。而知识少,对未知充满兴趣,因此才敢想。我们的传统观念也认为,发明创造是科学家的事,质疑美国8岁的孩子能写出什么像样的论文来。实际上,许多伟大的发现就是从想入非非开始,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我记得,哈佛大学的校徽是两本书朝上开着、一本书朝下盖着的图案。其中的寓意就是,一个人不能完全相信书,要批判性地读书。没有自己的思考,读再多的书也不会成为自己的,也培养不出创造力。 教育是一种根雕艺术,依据天生形态做文章,父母要做的是顺其自然,从小培养孩子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 记者:我们的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比较急功近利,上辅导班、补习班、冲刺班,要孩子争第一,考名牌大学,这种观点尽管受到许多批评,但在目前情况下却是一种共识,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 黄全愈:我的儿子矿矿虽然在数学方面很有天分,但他最终选择了法律,主要是受中学教师亨利克的影响。而让孩子接触好的老师,对孩子的未来职业选择和发展,会有积极的影响。教育是把人的潜质潜能、天赋充分发挥出来。让陈景润打乒乓球或者邓亚萍搞数学,都是扬短避长,结果可想而知。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根雕艺术,即依据天生形态做文章。这句话一点没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进入清华、北大,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研究型人才。湖南有个农民,独自钻研,培育了1000多种莲花,受到人们的关注。当人们惊讶于他的成功时,他说,我走了半步,你们就看到我了,因为没有人做这件事。而你们跑了1000步,但无人看到,因为跑步的是千军万马。我们的家长习惯了自己做得到的,让孩子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也强迫孩子去做,产生了许多不良反应。其实,对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学富五车的父亲,也不是才高八斗的母亲;不是官位显赫的爸爸,也不是日进斗金的妈妈。他们需要的是宽厚的父母,宽松的家庭氛围,顺其自然的教育。
矿旷在《我的七个美国老师》一书里,讲了一个他在烈日高温下与朋友打了七八个小时的网球的故事,为的就是谁也不愿意先提议回家,谁说谁就是示弱,就在意志的竞争上输了。孩子有点傻,但崇尚的是一种男子汉的坚毅。实际上,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作为父母,需要培养孩子更多独立自主的精神、自强自尊的作风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我们的教育是植根于社会的教育,从小培养孩子好的性格和品质,发现其兴趣和爱好,做好职业规划,孩子才能走得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