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访 >> 嘉宾语录
全球最红经济学家皮凯蒂:一个不平等学家的心灵史
2014年11月26日 09:38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作者: 字号

内容摘要:皮凯蒂聪明地攻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最脆弱的地带,带着人文主义的心灵,用着最理性的工具逻辑,达到了所有经济学左翼(西方称左翼为自由主义,右翼为保守主义)都梦想达到的力道。

关键词:经济学家;心灵史;法国;资本论;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

 

  皮凯蒂聪明地攻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最脆弱的地带,带着人文主义的心灵,用着最理性的工具逻辑,达到了所有经济学左翼(西方称左翼为自由主义,右翼为保守主义)都梦想达到的力道。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来到会场引发一场小小的骚动。此前,他的着作《21世纪资本论》在英美学术世界引发巨大的震动。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所得税,但不公布所得税数据的国家。”皮凯蒂说,由于能够获得的资料和数据有限,他没能更完善地研究中国。不过,他也知道,中国近20多年来有着极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与此同时,贫富差距的鸿沟也大得惊人,中国的基尼系数快速攀升。

  “我不是左派观点或者右派观点。”皮凯蒂对《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记者说,但是鉴于不平等问题的敏感性,很容易受到攻击或者被引用。在英美学术界,克鲁格曼等自由派经济学家对《21世纪资本论》大唱赞歌,但曼昆等偏保守经济学家则强烈质疑其数据和模型。

  在中国的5天,皮凯蒂每天睡2个小时,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超负荷工作。周围的人都跟他打趣说,“要做个明星很不容易”。看着满满的行程安排、演讲和电子邮箱里多到来不及回复的邮件,他从不抱怨。

  皮凯蒂18 岁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22岁获得英法名校博士学位并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当助教,31岁获得法国青年经济学家奖,35岁创建巴黎经济学院,36岁成为法国总统候选人罗亚尔的竞选顾问。

  在巴黎南部稍显寂寥的十四区,沿Jourdan大街东行,如果不留意,很可能错过巴黎经济学院(Paris School of Economics)的校门。校区不大,数栋低层建筑稍显局促地分布其间。皮凯蒂在他一手创办的巴黎经济学院拥有一个约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面除了一角的办公桌,四壁全是三米高的铁书架,上面大多是编号排列的文件盒与资料,这些仅是过去15年为写作《21世纪资本论》所搜集的一部分数据资料。

  皮凯蒂最有趣的观点是,一旦资本回报超过了经济增长,即R>G,那么贫富差距将越来越大,资本所有者获得的蛋糕大于劳动要素所有者。皮凯蒂说,尽管我们身处世界各地,但要面对同样的问题——调和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防止全球化及贸易、金融开放带来的利益被少数人独占,阻止自然资源发生不可逆转的衰退。

  “法国式诱惑”

  1971年5月7日,皮凯蒂出生在巴黎郊区克利希,他的父母都是左翼人士,曾参加1968年打倒传统法国的示威游行,“5月风暴”后他们前往法国南部。父母不是他愿意谈论的话题,在他看来自己更像是“从未受到左翼思想诱惑的一代”。潜台词是,他并不想卷入意识形态,他的《21世纪资本论》并不为左翼站台。

  “我太年轻了,没有赶上那个时代。”皮凯蒂今年早些时候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某种程度上我更容易用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和不公平等重要话题。”1989年柏林墙倒塌时皮凯蒂刚满18岁,他没有“历史包袱”。

  事实上,二战后法国知识分子普遍左倾,由于某段时期内,苏联模式跟英美模式相比,看上去非常具有进攻性和活跃度,所以“5月风暴”被认为是法国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一次“变异”。

  皮凯蒂称自己为“冷战”后的一代,对他影响更直接、更重要的是1991年发生的三件大事。彼时的皮凯蒂20岁,他看到了前苏联的解体、东欧的经济恶化和第一次海湾战争。这些事件被西方世界广泛解读为马克思主义失败的标志。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陈雪霁)
W020180116412817190956.jpg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 查看全部评论

QQ图片20180105134100.jpg
jrtt.jpg
wxgzh.jpg
777.jpg
内文页广告3(手机版).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