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广西民族博物馆收藏有345面铜鼓,是迄今世界上收藏铜鼓最多的博物馆。这些瑶族的铜鼓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铜鼓文化相比,其特色主要表现在有自己独特的铜鼓传说,铜鼓的禁忌比较多,铜鼓的使用多在祭祀或祭祀性节日以及丧葬等重要场合。农学坚:我们将瑶族铜鼓舞视为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因为瑶族铜鼓舞保留了古代铜鼓文化的许多传统,是历史文化的再现。对于铜鼓研究乃至民族历史研究来说,流传至今的瑶族铜鼓舞,起到了正史和补史的作用,还原了铜鼓的收藏、使用、演奏、舞蹈和禁忌等方面的古老习俗,同时还保留了相当丰富的传说,这些都是对铜鼓功能的最好诠释,而其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正是体现在这些方面。
关键词:农学;铜鼓文化;演奏;瑶族铜;民族历史;广西民族博物馆;收藏;木柄瑶;文化遗产;使用
作者简介:
广西民族博物馆收藏有345面铜鼓,是迄今世界上收藏铜鼓最多的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农学坚长期关注红水河流域“木柄瑶”的铜鼓舞研究,记者就广西地区“铜鼓舞”及其相关问题采访了农学坚。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广西铜鼓文化的情况。
农学坚:铜鼓文化是广西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具有象征意义。中国古代铜鼓大致分为八种类型,而八种类型的铜鼓在广西都有发现。在广西,从春秋战国到清代末叶,各时期的铜鼓都有出土或传世,几乎遍及全境。至今,广西各级文物馆收藏铜鼓多达700多面,另外,壮、瑶、苗、彝等民族仍在流传使用的铜鼓不下1500面。因此,广西有“铜鼓之乡”的美誉。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使用铜鼓的传统,但具体习俗又不尽相同。与其他民族如壮、苗、布依等相比,瑶族铜鼓文化有哪些特色?
农学坚:历史上,铜鼓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使用铜鼓的民族很多。广西的瑶族,大多是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才深入广西腹地,散居于广西各地。瑶族的铜鼓文化受到壮族文化的影响,但也带有浓郁的本民族特色。瑶族有很多支系,使用铜鼓的只是布努瑶支系,如大化、都安、巴马的布努瑶,南丹的白裤瑶,田林的木柄瑶。这些瑶族的铜鼓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铜鼓文化相比,其特色主要表现在有自己独特的铜鼓传说,铜鼓的禁忌比较多,铜鼓的使用多在祭祀或祭祀性节日以及丧葬等重要场合。此外,铜鼓的演奏方法也很特别,使用木桶作为助音器,使用大皮鼓配合铜鼓演奏,而且皮鼓演奏者边击边舞,舞姿刚劲,富有变化。田林瑶族铜鼓舞,皮鼓演奏者有单人、双人甚至4人,围绕皮鼓,边击边舞,与其说是击鼓,不如说是跳舞,变化多端的鼓点和舞蹈动作,加上周围踏声起舞的各种伴舞,其场面真是热闹非凡,令人如醉如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