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翟锦程:理论的形成过程是概念辩证运动和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翟锦程;研究成果;堆砌;中国社会科学网;文化;南开大学哲学院;学术交流;考察;欧洲;学术进步
作者简介:
概念的运用在学术研究中无疑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原创精神、本土意识的缺乏,加之对西方学术话语的依赖,国内大量学术文章一味追求使用看似时髦的学术概念,以概念堆砌的方式发表所谓的高见。有学者认为,认真考察可以发现,有些新鲜的概念不过是“旧酒装新瓶”,不仅造成了学术交流的混乱,更反映了一种标新立异、跟风炒作却不够严谨的学术态度。围绕学术研究与概念运用的关系这一话题,本网记者采访了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翟锦程。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您看来,概念在学术研究中的必要性何在?
翟锦程:任何理论研究都离不开概念的科学使用。科学的理论体系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个由概念构建起来的有机体系。我们学习、研究一种新的理论、新的学说,实际上就是在学习和研究它的核心概念体系。理论的形成过程是概念辩证运动和发展的过程。
从历史上来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近代学术体系的建立与欧洲近代知识体系的传播与接受有着直接关系。这个体系的建立过程经历了新概念、新术语的翻译、定名、解释、接受和改进的过程。
以“哲学”这一概念为例,在最早的文献中,欧洲传教士先是将其翻译为“费罗索非亚”并对应于宋明理学的“格物穷理”,以便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在其后,清政府专门设立名词馆,规范新概念和术语的使用。通过借鉴日本的和制汉词,把“philosophy”定名为“哲学”。而我们今天理解和把握的哲学,与这一术语刚刚确立时候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