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樊建新表示,要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评价的导向和牵引作用。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中国;评价标准;马克思主义;学术导向;期刊;话语;研究;学科
作者简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强调要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强调要牢牢掌握中国的学术话语权,把实践与理论、学术更好地结合起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
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评价标准西化、评价导向有失偏颇等。如何构建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标准,对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意义重大。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樊建新。
科学的学术评价意义重大
《中国社会科学报》: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樊建新: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哲学社会科学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党把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就提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党的十八大后,又提出要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强调要牢牢掌握中国的学术话语权,把中国实践与中国理论、中国学术更好地结合起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创建充分反映当代中国实践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等,用中国理论、中国价值、中华文化占领思想理论阵地,用中国话语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一项庞大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的方面很多,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界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的诸多工作中,有一项工作是必须首先要做的,就是解决好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问题。
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领航者、风向标、助推器,直接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处于中枢地位,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作用。
导向鲜明、编制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会极大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极大地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进而极大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党和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因此,学术评价是为哲学社会科学“定标准、立规矩、树导向”的工作,属于典型的“顶层设计”方面的工作,必须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