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访 >> 口述历史
历史在口述中永存 ——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左玉河
2016年07月04日 10: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户华为 字号

内容摘要: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左玉河表示:目前中国当代口述历史发展,呈现出多维度推进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口述历史;历史记忆;口述访谈;研究;整理;大众;历史当事人;采集;左玉河;抢救

作者简介:

  口述历史旨在以访谈、录音、录影等方式采集、整理、保存、研究历史当事人或见证者的历史记忆与相关史实。在发明文字以前,口耳相传的历史是人类唯一的记忆形式,因此口述史本是历史学的源头。

  不过,尽管我国有着悠久的口述历史传统,但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是从西方引入的。作为历史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口述历史日益受到学界和大众的普遍关注,我国口述历史发展的现状如何?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的口述历史学科体系?光明日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左玉河。

  时不我待:抢救即将逝去的历史记忆

  记者:口述历史与历史记忆有着天然的联系,历史记忆很重要的就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见证者的回忆,从这个角度来讲,口述历史是在与时间赛跑。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时,抗战老兵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让人们再次意识到抢救即将逝去的历史记忆刻不容缓。请您谈谈这个问题。

  左玉河:的确是这样。历史记忆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是历史当事人对后人宝贵的馈赠。对这些高龄老人进行口述访谈,就是与时间赛跑。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有太多的教训。比如,童天湘先生是着名诗人田间的弟弟,也是着名人工智能专家。我们很早就想对他进行口述访谈,却未能抓紧。后来他患了晚期癌症,我们闻讯慌忙到家探访。在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童先生强撑病体,讲述了提出“智能革命”的前因后果及与钱学森的讨论。记得他最后说:退休十多年一直在构思撰写《智能价值论》,如果你们早点来做访谈,我可以将这么多年的思考讲出来,也算留给同行的思想遗产吧,恐怕已没有机会了。不久,童先生谢世了,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抗战老兵也是如此,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很多人寻访抗战老兵做口述访谈,但幸存的老兵已经很少,且多已90岁高龄,要恢复保存清晰的历史记忆相当困难。大家不约而同地感慨:抗战口述访谈如果提前10年来做,亲历抗战的历史当事人会多很多,一定能采集并保留更多丰富而清晰的口述史料;反过来想,如果我们再过10年做抗战老兵的口述史,恐怕就更难了。因此,做口述史必须树立抢救意识和紧迫感,否则某些历史的真相与细节恐怕将无从知晓。同时,口述历史的价值在于尽可能多地保存真实的历史记忆,这就要求不能过于短视,对于那些具有历史价值而未必有经济效益或短期效应的也要抓紧抢救,尽可能多地、完整地保留历史记忆。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刘远舰)
W020180116412817190956.jpg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 查看全部评论

QQ图片20180105134100.jpg
jrtt.jpg
wxgzh.jpg
777.jpg
内文页广告3(手机版).jpg
左玉河_副本.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