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摘要】
“公报”起源于西方,脱胎于手抄新闻。它经历了从“公开”之报到“公办”之报的过程,一度成为现代报刊的泛称。19世纪的中国,“公”的观念开始流行,当时知识分子在思想启蒙中重视“公意、公开、公共”等价值追求,为了区别邸报“私”的性质,知识精英用“公报”一词来对译西式新报,报人们也用“公报”命名新创办的报刊。本文梳理了公报从清末以来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其名称在官报、政报和公报之间的演变过程,并总结了当代公报的媒介特征。
【作者简介】
潘祥辉,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白华康,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提起“公报”,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政府公报”,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教育部公报》《中美联合公报》等,它是一种政府公开发布的声明或文件。即使名为“新闻公报”,它通常还是会被视作一种政府公文,而不是像“党报”一词一样被视作一种“报纸”。权威词典也鲜有将“公报”看作一种报纸的。在1979年版的《辞海》中,“公报”一词主要有三层意思:“第一,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所发表的关于重大事件或会议经过和决议等的正式报道。也有以会议的名义发表的公报。第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政党、团体的代表在会谈中或会谈后共同发表的关于会谈进展、经过,或就某些问题达成协议的正式文件,称为‘公报’‘联合公报’或‘新闻公报’。有时其中包含有关于会谈国家间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具有条约的性质。第三,由一国政府编印的专门登载法律、法令、决议、命令、条约、协定或其他官方文件的刊物。”(辞海编辑委员会,1979:638)
在这个解释中,“公报”都与政府事务或政府文件有关,主要指一种程式化的公文发布。1988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第二卷)》对“公报”的解释与此完全一致。
在新闻传播学科的辞典中,“公报”一词少有收录,如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甘惜分,1993)及程曼丽等主编的《新闻传播学辞典》(程曼丽、乔云霞,2013)等就没收录“公报”词条。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编撰者认为“公报”与新闻传播学的关系不大。不过也有一些词典收录了该词条,但解释与《辞海》大同小异。如在《新闻学简明词典》(余家宏,1984:131)中,“公报”词条与《辞海》中的解释完全一致。2014年出版的《新闻传播学大辞典》(童兵、陈绚,2014:312)也对“公报”作了相似的解释。
在笔者看来,新闻传播学类的部分专业辞典没有收录“公报”一词是一个重要缺憾。而沿袭《辞海》对“公报”的定义和解释也不完整。首先,“公报”确实是国家或政府一种正式公开的文件或声明,但在历史上,“公报”并非一直如此;其次,历史上的“公报”未必姓“公”,它的发行或发布主体不一定是政府机构。如果考证一下近代以来的中国报业史,我们就会发现,在晚清以来报业发展的过程中,“公报”一度就是“报纸”的代名词,“公报”可谓地地道道的“新闻学名词”。那么,“公报”又是如何从通名转化为专名,从一种报纸的名称转变为一种公文的名称,最后消失在“新闻学词典”中的呢?这需要我们回到历史,厘清“公报”的内涵及其演变,从其源头上进行追溯。
一
“公报”在西方的起源与演变
与中国现代报刊事业深受西方殖民扩张影响,起源于西方传教士的办报活动一样,“公报”之名也诞生于这一过程。晚清以前的中国,“公报”一词并不存在,它并非来自古代汉语,而是译自西文的“外来词”。从来源上看,“公报”的英语翻译有两个:一是gazette,一是bulletin。英语的gazette源于意大利语的gazzetta,本意是指一种威尼斯硬币“gazeta”。尽管在19世纪来华传教士所编纂的英华辞典中,gazette有“新闻纸”“报”“邸报”“京报”“京钞”“宪报”等多种译法,但“公报”的译法也是其中之一(沈国威,2010:120-121),如1841年5月1日由小马礼逊(John Robert Morrison)创刊的Hongkong Gazette其中文名就译作“香港公报”(史和,姚福申,叶翠娣,1991:378)。而bulletin在西方语境中本有“公开布告”之意,译为“公报”还比较贴切的。在西方,“公报”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一)西方“公报”的起源:公开的新闻发布
在西方,公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由罗马中央政府发布的手抄官方公告“每日纪闻”(Acta Diurna),也有学者称之为“罗马公报”(张隆栋、傅显明,1998:3)。这是一种手抄新闻。公元前59年,凯撒当选为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后,发布的第一条命令便是:“嗣后元老院工作的报告,务须每日写出公布之。”(姚福申,1985:125)这份公报其实是一块置于罗马议事厅外的涂石膏的白木板,在上面每日书写元老院议事记录。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推举为“奥古斯都”,建立了罗马帝国,并于公元前6年,恢复了《每日纪闻》。这种官方新闻在罗马和各省的公共场所设置,内容主要是“公民投票、官吏任命、政府命令、条约、战争和宗教新闻等”,它被称为“历史上第一份官方的报纸”(李彬,2005:57),一直刊布至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为止(一说出版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
可见,西方的“公报”最早是一种“官办民阅”的公开报道,后来才成为“新闻纸”的代称。不仅官办的称为“公报”,民办的,只要公开发行,也可以称之“公报”。在《每日纪闻》之后,手抄新闻的传统断裂,直到16世纪的威尼斯,再次得到发扬光大,并在欧洲大陆上流行开来。
自15世纪始,欧洲国家的沿海城市工商业逐渐发展繁荣,尤其是意大利的威尼斯,成为联络东西方的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威尼斯的商人们迫切希望了解商业行情、船舶、航路和战争情况,于是,1566年(一说1563年),一种名叫“威尼斯手抄新闻(Notizie Scritte)”的新闻纸便应运而生。这种手抄新闻纸最初是威尼斯政府在与土耳其交战期间,定期派人在市集中心朗读的一种新闻公报,每听一次需支付一枚威尼斯铜币(即Gazeta)。(另有说法是张贴在公共场所,阅读者需支付一枚“Gazeta”铜币阅读)(陈力丹,2002:118)。在市场和商业的刺激下,除了政府发行的官方手抄报外,以售卖和赚钱为目的的民间商业性手抄小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类小报不定期发行,采用沿街叫卖的方式,内容除了商品行情、船期外,也有政局变化、战争和灾害信息等,收费也是一枚威尼斯铜币。当时的手抄新闻或不定期的新闻印刷品,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发布的,都使用“Gazzette”作为报名(张允若,1994:81-84)。
意大利的这种手抄小报后来流传到欧洲各国,被称为“威尼斯公报”(Venice Gazette),而“Gazzette”一词则成了欧洲各国早期报刊的代称。由此可见,“Gazette”并不是特指“公家”或官方刊布,而是面向公众,公开发行的报刊,因而威尼斯时代的“公报”是一种报纸的泛称。不过,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公报”逐渐成为一种服务于封建统治,维护既有秩序的“官方报纸”的代称。“公报”转变成“官报”的时间大概是在17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前夕,正是在这一时期,公报中“公”的含义,开始从“公开”转向“公家”。
(二)近代欧洲“公报”与现代报纸的诞生
在欧洲,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手抄小报的流传推动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宗教改革新思想的传播。这些印刷传单和手抄小报在公众中公开传播,引起宗教组织和封建统治阶级的警惕和惶恐。彼时的欧洲专制王朝,无不对印刷出版业实施严格的管制。他们常见的措施包括三种,“许可制”“检查制”和“惩处制”。然而,高压政策还是没法禁绝新闻业。专制政府在同自由出版业的斗争中,也意识到报刊在传播和宣传中的作用。因此,创办为自己说话的报纸成了封建政府的首选,于是代表官方意见的公报便应运而生。
最早的官方公报是由封建王权特许出版或者由专制政府直接创办的报刊。西欧各国的“公报”都以特许出版为主。尽管这一时期出现的公报是官方性质的,但却成为了现代报刊的雏形。西欧最早出现的官方公报是1631年创刊的法国《公报》(初名为La Gazette ,后改名为Gazette de France),创办者泰?勒诺多(Renaudot, Theophraste),在首相黎塞留(Armand Richelieu)的支持下,获得路易十三的出版特许状。这份公报报头上印有王室的徽章,并附有一行标题:“地球上所有国王和强国的报纸”(张昆,2016:54)。除了报道新闻,它还不时刊载政论,自觉以维护王朝利益为己任。
这一时期欧洲另一份重要的公报是在英国查理二世(Charles II)复辟时期,于1665年出版的《牛津公报》(Oxford Gazette),后来改名《伦敦公报》(London Gazette)。尽管是一份官报,但《牛津公报》却被认为是报刊史上第一张名副其实的报纸(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1982:5-6)。《牛津公报》可谓欧洲乃至世界现代报纸的滥觞,并且为殖民地地区的现代报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三)16世纪后欧洲“公报”向殖民地的输出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公报,虽然是公开出版,但更多体现着“公家”和官方的意志。同时,随着欧洲殖民统治的开始,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也开始出现报纸。无一例外,作为殖民宗主国控制殖民地的手段之一,“公报”成为殖民地最早出现的一批报纸。自16世纪开始,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中,将欧洲印刷术和这种简单的“公报式报纸”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1 6 7 9 年,西班牙殖民当局在墨西哥城创办了《墨西哥公报》(G a z e t a d e Mexico),这是墨西哥最早的定期刊物。为了传达政令,在巴西的葡萄牙政府运用随船带到巴西的一部印刷机于1808年出版了巴西第一份近代报刊——《里约热内卢公报》(Gazeta de Rio de Janeiro)。从17世纪开始,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取代西、葡、荷等国的地位,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殖民地。为了更好地发展工商业,同时有效控制殖民地,英国当局将国内的报刊和新闻业整体移植到了殖民地。因此英国殖民地早期的报刊,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基本是仿照英国报纸的办报模式。有官方背景的“公报”自然成为殖民地最早的报刊。
北美是英国最早开辟的殖民地之一,于是一批“英式公报”在北美出现,如于1719年创办于美国的《波士顿公报》(Boston Gazette),1752年创办于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公报》(Halifax Gazette)等。此外,英国的其他重要殖民地,包括印度、南非、澳大利亚的第一张报纸分别是1780年创办的《孟加拉公报或加尔各答大众广知者报》(Bengal Gazette or Calcutta General Advertiser)、1795年创办的《开普敦公报和非洲广知报》(Cape Town Gazette and African Advertiser)、1803年创办的《悉尼公报与新南威尔士广告报》(The Sydney Gazette and New South Wales Advertiser)。从这三份报纸的英文名字就可以看出,当时英国在殖民地的报刊基本采用“……Gazette and……advertiser”这样的名称,也基本采用同样的内容和形式。这些公报都是周刊,内容以官方消息为主,但同样报道本地新闻和欧洲新闻。
不过好景不长,随着反殖民地运动的兴起,为宗主国官方服务的殖民地早期公报,在随后的“反殖运动”中,一部分脱离了殖民者的控制,成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发声的喉舌。美国早期的一些公报就完成了这样的转变。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当初受官方许可出版的《波士顿公报》就摆脱控制成为一份爱国报刊。而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创办的《宾夕法尼亚公报》(Pennsylvania Gazette)则在反对英国印花税的运动中,身先士卒,充当了“反对派”的角色。自此之后,公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政党报刊时期,“公报”成为各党派的喉舌媒体,主导着政党斗争的舆论走向。比如联邦派最早的机关报《合众国公报》(Gazette of the United States)(1789-1818)和反联邦派最早的机关报《国民公报》(National Gazette)(1791-1793),都是以“公报”命名的报刊。虽然政党报刊这段时间被称为美国新闻史上的“黑暗时期”,但这些报刊在互相斗争的过程中,也成为沟通政党与公众的重要渠道,客观上担负了监督政府的重任,因而也使得“公报”体现出了一定的公共意志。
回溯公报在西方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条清晰的演变路径:即西方公报从早期作为报刊的泛称逐渐发展成为政府的传令官,随着政党的兴起又成为党派的喉舌媒体。事实上,“公报”之名在西方的含义一直包括“公开发行”和“官方创办”两个方面,但不同时期又各有侧重。从早期官方民间各自独立“公开发行”手抄小报,到后来代表官方立场由“公家”特许办报,再到后来政党崛起公开办报,“公报”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