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马克思主义 >> 原创
以开放理念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2019年02月13日 07: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刘西忠 字号
关键词:开放理念;哲学社会科学;吐故纳新

内容摘要:在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下,哲学社会科学要充分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成果,不断吐故纳新,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实现开放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开放理念;哲学社会科学;吐故纳新

作者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开放中发展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在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下,哲学社会科学要充分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成果,不断吐故纳新,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实现开放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以开放理念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必须始终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都以各自方式观察、认识和改造世界,形成了丰富的社科知识、学说和理论体系,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兼收并蓄才能丰富多彩,只有博采众长才能经久不衰,才能更好地促进发展;如果自我封闭、排斥外来,就会失去发展的活力,甚至走向消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一些高校存在比较奇怪的现象,教授讲课言必称希腊,教材要用西方原版,西化的现象比较严重,而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有所忽视,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不读《资本论》,政治学专业的学生不读《共产党宣言》,失去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社会科学的基本涵养源。有些学者陷入简单的概念推演,只知道套用和重复西方话语,照抄照搬或者不假思索地用西方的理论范式来对照或解释中国问题,丧失了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观察力、回应力和引导力。开放不是放开,开放不是放手,开放更不是放任,开放的最终目的不是西化,不是唯洋是举,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明确坚守与开放的关系,开放既要有包容性,又要有主心骨,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防止和破除意识形态教条化。中国的开放,应该是有思想定力的开放,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吸收借鉴西方理论经验,吸收人类社会优秀的文明成果,吸收当今社会最前沿的思想理论,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转化再造实现中国化,使之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以开放理念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国家的决胜目标

  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应当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厚重的民族精神,始终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更好地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多重社会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

  要结合新型智库建设的新形势,以开放的心态,以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研究阐释,形成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要依托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大量成果进行政策性转化和社会性传播,使其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注重社科应用和智库研究成果的开放性,不但要重视领导批示,而且要更加注重批示之后成果转化过程和产生的实际效应。要参照自然科学奖项,设立国家层面的社会科学奖,建立和完善社科领域的国家荣誉制度,在更大程度上激发理论工作者的活力和潜能。

  以开放理念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必须着力构建开放的知识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不是风花雪月,不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娱自乐,而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注重社科资源的开放性,一方面,建立人才旋转门机制和资金的多元投入机制,注入更多的外部资源,激发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活力。让专家学者走出书斋,走出象牙塔,更多的接地气。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注重社会组织在社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各类学会、研究会去行政化,引导、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特别是鼓励社会智库发展;另一方面,必须让高校社科资源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到百姓大众中间。不但大学校园的体育锻炼场所要开放,让民众共享体育资源,大学校园的人文社科资源也应当是开放的,举办一些社会讲座,开放大学的图书馆资源。要建立“互联网+”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传播体系,办没有围墙的大学,让大学的精神产品走进群众,走进民间,更好地提升市民的思想内涵和城市的文化品味。

  以开放理念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必须积极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

  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是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哲学社会科学自我提升的必由之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更加活跃。

  实践证明,只有从民族国家竞争与发展的全球历史逻辑中,从不同文明的对话、交锋与合作中,透过国际和国内两个视野,思考中国的哲学和社会科学问题,方能够实现中国问题与全球理论的对话、对接、理解乃至认同。如果说,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过去的开放重点是“引进来”,着重强调引进西方的人才、理论、教材,那么,新常态下的开放不仅强调“引进来”,更加注重“走出去”,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新成果展示给世界,促进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进一步提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要求,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联研究室主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作者简介

姓名:刘西忠 工作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职务:研究室主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毕雁)
W020180116412817190956.jpg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 查看全部评论

QQ图片20180105134100.jpg
jrtt.jpg
wxgzh.jpg
777.jpg
内文页广告3(手机版).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