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新华社哈尔滨2月25日电 题:黑龙江搭建产业工人成才舞台 打造“龙江工匠”
新华社记者梁冬
黑龙江省近年来通过改革,以叫响劳模、工匠为核心,在技能人才参与管理、企业评定技能等级等方面实现突破,提高了高技能人才待遇,为新时期产业工人提供成长成才的舞台和空间。
全面改革:聚焦产业工人队伍
黑龙江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多年来培育积累了一支规模庞大、技术过硬的产业工人队伍,这里的技术工人曾创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
黑龙江省总工会主要负责人介绍,目前,黑龙江正处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中,政府各部门急需切实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抓好、抓实、抓出长效。
据介绍,近年来,黑龙江省聚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技术工人待遇。
在哈尔滨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等10户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打破学历、身份等界限,将现场能力考核和工作业绩评定列入评价体系。在牡丹江恒丰纸业集团自主设立评价标准,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聘,并兑现技职津贴。
黑龙江省总工会主要负责人说,黑龙江产业工人约有429万人,占全省职工近六成。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实施,稳定了队伍,调动了产业工人的积极性,破解了很多长期制约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的瓶颈问题。
搭建舞台:培养“能手”“工匠”
在出台政策的同时,黑龙江省还推动产改政策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注重在生产一线搭建舞台,让产业工人充分施展才能,培养扎根基层的“能手”“工匠”。
在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车间里,一台几十米高的1.5万吨级水压机正在加工一个被烧得通红的巨型工件。不远处的操作台上,刘伯鸣聚精会神地观察着工件的形变状况,变换着指挥手势,牢牢掌控着质量控制的每一处要点。
刘伯鸣是这台1.5万吨级水压机的操作者。多年来,他和工友们承接过不少硬骨头工件,他带领的创新团队攻克了很多超大、超难锻件及核电高端产品锻造工艺难关,填补了多项国内行业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为中国在超大锻件制造领域赢得了国际话语权。由于工作出色,这位当年的技校生如今成为全国技术能手、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刘伯鸣只是近年来不断涌现出的诸多优秀“龙江工匠”中的一员。在哈尔滨电气集团电机公司,首席技师裴永斌带领团队参与三峡、向家坝、厄瓜多尔辛克雷等多个国内外大型水电站的产品加工任务,他们加工的4000多件弹性油箱,没有出过一件废品。在航空工业哈飞公司,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秦世俊自2001年以来一直从事直升机升力系统和起落架零部件研制工作,累计实现技术创新、产品改革715项,申报国家专利8项。以秦世俊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攻克了20多项课题。
教育培训:打造“龙江工匠”未来之星
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的不断壮大需要数量充足的高技能人才。为此,黑龙江省把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作为打造“龙江工匠”的摇篮,建立工会、人社、财政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开展教育培训,年均培训超50万人次。
在黑龙江职业学院,有个很受学生欢迎的“闫国成大师工作室”,工作室主要指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动手能力。“时下,操作数控机床设备实用性强,对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要求很高,报名的学生很多。”高级技师闫国成说。
“在职业院校学的都是紧跟时代的新兴专业和新技能,这无疑为就业增加了成功的‘砝码’。”黑龙江职业学院毕业生陈佳男说。
据了解,为建设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黑龙江省近年实施了“龙江技能振兴计划”,即组织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贫困家庭子女、退役军人等9类群体,开展8类专项职业技能培训。计划2020年建成100个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0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训技能人才3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