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学 >> 经济管理类
现代化:新中国70年的不懈探索和辉煌历程
2020年02月26日 11:15 来源:《学习与探索》2019年第6期 作者:包心鉴 字号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摘  要:现代化,是近代以来饱受苦难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为之苦苦探索、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与现代化建立了不解的情结,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呕心沥血、奋斗不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纲领,开辟了依托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力更生力量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打下了坚实基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开辟了通过改革开放之路和“三步走”战略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时期,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实现“富起来”开辟了光明道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战略,开辟了通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时代,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伟大长征。当代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长征,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逻辑和大方向,深刻彰显了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和使命担当。

  关键词: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70年前,当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时候,一个凝重的历史性课题就摆在了共和国缔造者面前:怎样开始新中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尽快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状况,努力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代化,是近代以来饱受苦难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为之苦苦探索、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无数仁人志士、英雄儿女为实现这一目标奔走呼号、上下求索,不惜付出鲜血与生命的代价。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与现代化建立了不解的情结,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呕心沥血、奋斗不息。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也是不断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辉煌成就的历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纲领,开辟了依托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力更生力量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开辟了通过改革开放之路和“三步走”战略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时期,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义无反顾地承接起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接力棒”,明确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战略,开辟了通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中国70年现代化的不懈探索和辉煌历程,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还是在世界近现代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也是一部伟大的经验宝典和思想宝藏,留给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深刻启迪和精神力量。

    一 “四个现代化”: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打下坚实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在百废待兴、百破待立的繁忙日子里,毛泽东就以极大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深入研究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和基本规律问题,明确提出并逐步形成了“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早在1954年,他在领导起草国家宪法时就明确提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的总任务。1957年3月,他在党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新的社会制度还刚刚建立,还需要有一个巩固的时间”,“要使它最后巩固起来,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坚持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还必须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进行经常的、艰苦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我们大家都应该看到,这个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定会巩固起来的。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时,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样,“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特别强调,“要安下心来”,努力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正是在毛泽东“四个现代化”战略构想的指引下,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完成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后,即把党的工作重心由过去“主要是搞革命”转移到主要是“搞建设,搞技术革命”上来,为全面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也为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虽然不久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即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路线的干扰,但“四个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不解情结和奋斗目标一直没有中断,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最动乱的年代,在毛泽东主席坚定支持下,1974年周恩来总理仍抱病在四届人大作了以“四个现代化”为纲领的政府工作报告,为“十年内乱”中的中国带来了重新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希望。

  “四个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执政不久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迪历史。

    第一,“四个现代化”,成功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走工业化道路。这是西方现代化国家提供的一条宝贵经验。但是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应当怎么走?这却是前所未有的重大课题,是直接涉及国家全面发展和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为此,建国初期,毛泽东就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着名的“十大关系”,明确把如何处理“重与轻、农关系”摆在“十大关系”之首,强调这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大局的“最主要关系”。毛泽东深刻分析指出,我们的工业化道路,“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尤其强调,我们必须吸取苏联 “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的教训。“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是绝不可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在正确处理“重、轻、农”关系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统筹兼顾、同时并举”的方针,即“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以及其他几个同时并举”,确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和“四个现代化”的总体战略布局。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深刻体现了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国家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关系等一系列辩证关系思想,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四个现代化”,科学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社会主义发展的主体因素是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力量是人的积极性。如何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把人民群众翻身解放的热情转化成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是摆在执政不久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全局性大问题。“十大关系”问题的鲜明提出,“四个现代化”总体布局的明确形成,就是“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明确指出,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因素?从国内来说,主要是指工人和农民,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如何充分调动工人和农民的积极性,统筹兼顾好优先发展工业和打好农业基础的关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战略问题,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好科学文化界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忽视的有生力量。正是在这样科学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体力量和有生力量的基点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以工业现代化为主导、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科学文化现代化为动力、以国防现代化为保障的“四个现代化”总体战略。毛泽东曾说过,“在十大关系中,工业和农业,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国家、集体和个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这五条是主要的。”这五大关系中,核心是人、主体是人,这与“四个现代化”的主要因素是完全一致的。可以说,“四个现代化”是对“十大关系”的进一步精炼,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最根本问题,深刻彰显了“统筹兼顾,各得其所”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

    第三,“四个现代化”,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0世纪50年代初,在深入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十分宝贵的思想,这就是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长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准备“进行经常的、艰苦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斗争”。1955年,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都十分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不久,到1962年,毛泽东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作了进一步估计,明确强调,“至于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有许多优越性,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可是,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一百年,正是到本世纪中叶,正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时间节点。历史深刻印证了毛泽东当年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性的清醒估计和科学预见。“四个现代化”战略构想和战略布局,正是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层面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我国国情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层之间的关系,既要优先发展工业,又要着力打好农业基础,既要发挥好工业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必须正确处理好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科学、繁荣文化,充分发挥科学文化现代化对整个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经济现代化促进国防现代化,以国防现代化保卫经济现代化,保卫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现代化大局;同时还必须正确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国际环境的关系,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有利条件,又要清醒地看到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对我们构成的严峻挑战。总之,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我们“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毛泽东满怀豪情而又实事求是地指出,“三百几十年建设了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那又有什么不好呢?”历史雄辩地表明,凝结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智慧和不懈奋斗的“四个现代化”,在新中国70年发展史上,具有基础性战略地位,对于打好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坚实基础,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具有决定性战略意义。今天,“四个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和具体任务虽然已经大部分完成,但是“四个现代化”的总体布局和精髓真谛并没有过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和国缔造者们对“四个现代化”不懈探索所积累的基本经验和基本理论,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基础性、长远性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姓名:包心鉴 工作单位: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闫琪)
W020180116412817190956.jpg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 查看全部评论

QQ图片20180105134100.jpg
jrtt.jpg
wxgzh.jpg
777.jpg
内文页广告3(手机版).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