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党中央直接领导、国务院直属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其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兼任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1977年5月7日,经党中央批准,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
胡乔木、马洪、胡绳、李铁映、陈奎元、王伟光先后担任院长。现任院长谢伏瞻。
办院宗旨和方针
新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提出的办院宗旨和方针是: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实施科研强院、人才强院、管理强院,以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努力发挥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党和国家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殿堂作用,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组织机构与研究领域
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文学哲学部、历史学部、经济学部、社会政法学部、国际研究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等6大学部,38个研究院所,10个职能部门,包括研究生院在内的8个直属单位,非实体研究中心180个,主管全国性学术社团105个,拥有《中国社会科学报》等3份报纸,学术期刊90余种,并代管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研究范围覆盖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传播学、国际政治和经济、人口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主要学科领域。有一级学科16个,二、三级学科260个。
科研成就
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发挥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优势,不断推出高水平学术成果。迄今已出版学术着作1.1万部,科学论文12万篇,研究报告2.4万份。此外,还有大量的学术资料、译着、教材、工具书、古籍整理、理论宣传文章等其他形式的科研成果。
人才队伍建设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上,曾经聚集了郭沫若、范文澜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设起一支以学部委员为龙头、以学术领军人才为重点、以青年英才为骨干的优秀人才队伍。自2006年8月恢复建立学部委员制度以来,遴选出57名学部委员和133名荣誉学部委员。全院现有在职人员3880余人,含科研业务人员305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人员1690余人,中级专业人员100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00余人,博士生导师480余名,硕士生导师700余名。这支学科齐全、学风优良的高水平专家队伍,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
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建院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努力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学术交流已遍及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海外200多个社科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对外签订学术交流协议140多个。每年都有许多国外着名学者和政要来院访问、讲演,全院年均对外学术交流总量3000人次左右,在国家对外软实力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央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及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战略和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任务,大力实施科研强院、人才强院、管理强院战略,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努力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家强院”和居于高端水平的“世界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