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在新时代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畏艰辛、不辱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明方向、正导向,转作风、树新风,出精品、育人才,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
作者简介: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些重要论述对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在新时代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畏艰辛、不辱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一,明大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想真正做出有益的学问、大学问,首先必须明大德。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就是要把个人的研究和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连在一起,努力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为国家、民族、人民多作贡献,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是这个伟大的时代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做学问只有充满家国情怀的责任和担当,自觉地将自己的学术理想、学术研究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时刻不忘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在学术研究中真正获得前行的勇气和力量。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志存高远,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博大的人民情怀,真正站在为国家和民族服务的立场上进行学术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回馈给社会和人民,更好地助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应当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以增进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幸福为目标导向,在学术研究的各个环节与阶段中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和实践中寻找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捕捉研究灵感,更新研究方法,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与智慧,并将其提炼升华为理论成果,再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服务人民群众。
二是反映现实、观照现实,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继承我国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学术研究,提出具有自主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阐释好。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无比广阔的舞台,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条件和机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回应重大现实挑战,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守公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的任务,起到引领社会风气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他们涵养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在社会上起到“德艺双馨”“德业双馨”的表率作用,明礼诚信、怀德自重,讲责任、讲担当,为推进社会公德、提升社会道德水平作出积极贡献。
守公德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铸牢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新时代所倡导之公德,既包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强调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具有引领作用。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助推其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此外,守公德还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遵守职业道德,共同形成良好学风等方面。大力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对于扭转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消除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现象,以及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严私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为了更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实现个人道德与人格的双重提升。“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道德修养实际上重于知识学习。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坚守学术道德是严私德的起码要求。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内容,学术道德的好坏对整个社会风气与道德环境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对学术研究时刻怀有敬畏之心,自觉遵守学术规范,不贪图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自觉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精力最大限度地用在踏踏实实的学术研究上。以明德引领风尚,需要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身体力行,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做学问,在治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与职业习惯,并以自己的良好品行力所能及地影响身边更多的人。
我们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明方向、正导向,转作风、树新风,出精品、育人才,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
(作者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