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5月 15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他回顾了人类发展历程中不同文明的交相辉映,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提出了远见卓识。对话在中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对话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体现了中国把握人类发展大势、顺应人民共同期待,把文明对话寓于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之中,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文明对话历久弥新,闪烁着智慧的灵光,饱含着平等、交互、理解和共生的伦理意蕴,为促进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迪。
关键词:文明对话;文化交流;生活;亚洲
作者简介:
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他回顾了人类发展历程中不同文明的交相辉映,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提出了远见卓识。对话在中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对话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类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体现了中国把握人类发展大势、顺应人民共同期待,把文明对话寓于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之中,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文明对话历久弥新,闪烁着智慧的灵光,饱含着平等、交互、理解和共生的伦理意蕴,为促进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迪。
平等是开展文明对话的拱顶石。正如恩格斯所言,“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平等与尊重是开展对话的前提与基础。习近平主席强调,“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文明对话需要彼此的尊重,相互的信任。构建平等的对话关系,首先应当打破单向度的主宰,摒弃以“自我”作为唯一主体的高姿态,摒弃背后隐含着的支配与被支配的丛林逻辑。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中提到两种关系,一种是“我—它”,另一种是“我—你”。在“我—它”关系中,“它”作为工具性的存在,是一种被操纵、被控制的对象,本身存在着不平等关系。真正的对话依托于“我—你”关系,这样才能实现主体之间在精神上的相遇。只有建立积极健康的文明对话关系,摒弃工具性的思维,坦诚交流,平等相待,才能推动文明对话的深入发展。其次,开展平等对话的前提是消除文明优越感自带的傲慢与偏见,尤其要打破文明有优劣之分的单边思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每种文明扎根于自身所在的土壤,凝聚着非凡的智慧。正是这种“和而不同”,才更加彰显文明的迷人魅力。再次,不同文明相互依存,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只有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生。马克思曾说:“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要“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我们面临的挑战愈加严峻。交流与融合是发展的主旋律,我们应当通过对话凝聚力量,携手同行。
交互是促进文明对话的助推器。人是文明对话中的重要载体,也是核心要素。只有通过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才能实现不同文明的互通往来。中国传统文化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己关系、群我关系。交互性是文明对话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要求。实现文明对话的交互性,需要对话主体消除隔阂,开放包容,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建立和谐的对话关系。一方面,需要不断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另一方面,需要积极继承发扬各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营造友善的互动氛围。先贤孔子所讲的“仁者爱人”“泛爱众”、孟子主张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墨子提倡的“兼爱”以及亚里士多德宣扬的“友爱”等,都体现了友善的思想。马克思曾说过:“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这些力量从自己方面来说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
理解是维护文明对话的润滑剂。在面对思想价值观念愈加多元,人民利益诉求更加多样的现实中,对话为我们提供了缓解冲突、解决矛盾、凝聚共识的新思路。一方面,文明对话应当尊重彼此的差异。随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变得愈加复杂,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变得愈加开放,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交流越来越多,人们对于自身生活以及人类不同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伴随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面临着多元价值观所带来的诸多挑战。人们之间的文化背景、身份地位、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价值观念千差万别。人们要和谐地生存,就要尊重不同个人、群体、组织、文化的生存样态。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共谋发展。另一方面,文明对话应当换位思考。庄子与惠施同游,展开能否知鱼乐的对话。庄子提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在庄子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心”,人与人之间的争议来自于自我与他人的意识对立。只有去除“成心”,才能通透。如果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就会“非其所是,是其所非”。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对话需要换位思考,实现包容与理解。文明对话有助于缓解主体之间的紧张与冲突。利益冲突主体之间应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互谅互让的方式来协调和实现彼此的共同利益。
共生是实现文明对话的金钥匙。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新时代实现美好生活有赖于文明对话这一重要的价值向度。共生具有三层含义,一是文明对话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基础。共同生活需要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之间通过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相互合作形成共同体。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共同体不仅仅是一种存在,也是精神家园的象征——一种平等、民主、开放的环境。文明对话关系的建立是实现共同生活的重要纽带。我们生活在地球村,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老子曾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通往不同地方,也是不同来源的交汇,亦如庄子所言“道通为一”。我们通过提倡文明对话,可以增进人们的互信互通,从容应对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实现共同生活的稳定与和谐。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彰显共同生活的价值所在。二是借助对话促进共识的形成。中国古代提出的“大同世界”,古希腊提出的“理想国”,都隐含着共识的要素。《现代汉语词典》将“共识”定义为“共同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三是通过对话共享文明成果。习近平主席提出:“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激发人们创新创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走入不同文明,发现别人的优长,启发自己的思维。”文明对话是人类发展繁荣的必经之道。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往,会将其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吸收到自身发展之中,从而使文明样态更加丰富、开放、灵活、多样。对于英文单词“dialogue”,其中“dia”的意思不是“两个”,而是“穿越”,意指对话双方在彼此分享,实现共生和超越。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人们应当共同分享开放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志存高远、敢于担当,着眼本国和世界,着眼全局和长远,自觉担负起时代使命。”中国将继续推动不同文明之间展开沟通对话,相互借鉴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推动人类文明繁荣发展、实现人类美好生活的大国担当。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改革开放40周年党建工作研究项目“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研究”(2018JKDJ02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改革开放40周年党建工作研究项目“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研究”(2018JKDJ02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