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智媒时代已经到来。未来,智能化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媒体运作的各个环节,媒体格局正在重构,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关键词:
作者简介: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智媒时代已经到来。未来,智能化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媒体运作的各个环节,媒体格局正在重构,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智能化技术为媒体赋能
智媒时代,智能化技术将渗透到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整个流程,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着力点,为媒体发展赋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栾轶玫认为,智能化技术对融媒体新闻理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传统媒体的统一性渠道不同,新媒体的渠道是多样化的、分散的、可再生的。新兴技术主导了介质的产品化,渠道和介质的边界变得模糊,场景成为虚拟产品。渠道、介质、场景的产品化最终使得媒介成为可移动、触手可及的产品,进而引发融媒体新闻理念的变革。未来的媒介融合将不再局限于介质间的组合与打通,而将实现跨界融、智能融、结构融。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肖珺表示,智媒时代,新闻业态正在发生变革与重塑。沉浸式新闻、个性化新闻、机器新闻、传感器新闻、分布式新闻已经出现。当下,人工智能逐渐被应用于自动化新闻的生产中。通过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人工智能提取新闻事实中的数据、资料加以整合,转化为新闻文本。可见,智能化技术不仅能辅助新闻从业者在生产过程中采集、筛选、甄别和分析数据,甚至能作为独立主体进行结构性内容生产。与此同时,智能媒体也促使了新闻生产主体的泛化,需要积极构建从业者与智能媒体协作共生的融合性平台。
在浙江大学公共外交与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飞看来,当下,整个媒体业态和传播生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媒体可以通过智能化技术获取用户需求,优化产品;另一方面,智能化技术可以辅助媒体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助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
关注用户信息选择与数据隐私保护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推荐算法日益成熟,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肖珺表示,算法分发通过追踪用户偏好与潜在需求完成个性化推送,但在内容分发和消费过程中容易形成算法偏见。此外,数据安全性、内容泛娱乐化、过滤气泡、信息茧房、新闻真实性偏差等新闻伦理问题也值得关注。
吴飞认为,如何选择并推送有价值的信息给用户,是智媒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用户而言,有价值的信息较难获取。一方面是由于一部分新闻从业者向其他行业转移,另一方面是因为新闻分发平台庞杂散乱,给用户搜寻信息带来不便。破解目前的难题,要吸收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进入新媒体行业;进一步培养公众的新闻素养,提升公众识别高质量新闻的能力;尽快研发更智能的新兴技术,辅助用户进行信息选择。
栾轶玫提出,智媒时代的用户既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智能化技术可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同时,在智能推荐算法下,用户可选择的内容是被动的、经过预先制定的。她还特别提到了数据隐私的保护问题。随着数据全球化与媒介全球化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影响也逐渐全球化。各国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各方对数据隐私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数据隐私保护呈现出国别化特点。我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既要利用好智能化技术,又要深入研究各国数据隐私保护的政策法规,积极参与数据隐私保护的全球治理。
实现人与机器的良性互塑
移动化、智能化、融合化是传媒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吴飞认为,从技术看,媒体发展将更加智能化,人与机器将逐步走向共同进化。从传播内容看,媒体要创造更有深度、有价值、充满正能量的产品,满足受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从传播模式看,媒体需要从单一的传播模式转变为真正的互动交流模式,从信息供应平台转化为广泛的精神交往平台。
“人机协同是媒体发展的趋势。”肖珺表示,未来要实现人与机器的良性互塑,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叙事主体。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机器将逐步取代人成为新闻生产的主角之一。未来的媒介叙事模式将呈现多重交叉的状态,专业生产内容、用户生产内容、数据采集生成内容、机器生成内容等将同时出现。二是人机关系。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和延伸,智能化技术不能完全代替人类。三是人文关怀。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势必会代替人类的部分工作。和谐的人机关系,将推动未来社会朝着更具情感和人文关怀的方向迈进。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吴屹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