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12月13日,《2019中国内地及港澳台100座城市宜居指数排名》成果发布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亚洲竞争力研究所共同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协办,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学科、上海社会科学院大都市空间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创新智库共同承办。
关键词:
作者简介:
《2019中国内地及港澳台100座城市宜居指数排名》成果发布会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夏立 实习记者 陈炼)12月13日,《2019中国内地及港澳台100座城市宜居指数排名》成果发布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亚洲竞争力研究所共同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协办,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学科、上海社会科学院大都市空间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创新智库共同承办。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于信汇教授、新加坡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刘俐伶女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亚洲竞争力研究所所长陈企业、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研究员分别致辞。上海社会科学院干春晖副院长主持发布会。
于信汇表示,“宜居城市”这个词是政府、学界和老百姓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宜居城市的讨论排名有多种版本和指标体系。第二届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的城市为人民,上海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超大城市管理的新路子,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在当今的城市发展和时间背景下,双方合作完成的城市宜居指数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次课题具有开拓性、实效性、建设性和启发性,课题成果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今天所发布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够得到学者充分关注。
刘俐伶认为,新加坡跟上海拟设立“新沪全面合作理事会”这个新的平台,在“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科创、营商环境、城市治理和人文交流六个领域中推进全面性合作。本次发布会的内容是宜居城市,非常符合新沪之间合作上的大框架。此次的合作研究成果,可以极大地提升各自的城市治理,希望后续中新之间的合作不断有新的亮点。
陈企业提出,上海社会科学院同亚洲竞争力研究所合作密切,宜居城市的竞争力排名有多种角度,我们的报告将城市里老百姓的视角放在了重要的高度。欧美国家花了150年才达到城市化,即人口超过50%住在城市,中国只花了70年,所以研究城市宜居意义重大。新加坡作为城镇化大都会,应多跟中国合作与交流,为宜居城市研究作出贡献。
沈开艳表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目前开展的研究领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亚洲竞争力研究所的研究课题有非常多的共同之处,深层次的合作可提升研究所国际学术地位和智库影响力,发挥学术方面的优势和特长,提高和培养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
会议上,联合课题组发布了《100座城市宜居指数:排名与模拟研究》与《100座城市市民心目中的城市宜居性评价排名及分析》。联合课题组从经济活力与竞争力、环保与可持续性、国内安全与稳定、社会文化、城市治理五个维度出发设计了系统、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100个城市居民开展了超过30000份的抽样调查,并将来自市民的评价纳入评价体系,是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价方法和视角的探索性创新。
从本次城市宜居指数排名研究和城市宜居性排名结果来看,2019年度中国100座城市宜居性建设与发展呈现了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100座城市的宜居性总体水平较好,2019年比2013年有明显改善和提升。调查结果显示100座城市的市民评价平均打分为71.89分,整体处于较高水平。
二、经济活力不是城市宜居性的决定性因素。在总体宜居性排名方面,前10名依次为:烟台、澳门、厦门、威海、北京、深圳、遵义、常德、上海、绍兴。总体来看,相较于正态分布,得分的分布表现出了更强的集中趋势。
三、各个纬度的宜居性建设都很重要,经济、环保、安全、社会、城市治理等全面协调发展才可以提高城市的总体宜居性。在总体宜居性排名之外,合作课题组还分别就经济活力与竞争力排名、环保与可持续性排名、国内安全与稳定排名、社会文化状况排名、城市治理排名五个维度进行了分类排名。
四、一线城市在居民主观评价中表现不佳,山东、浙江表现突出。总体宜居性排名是结合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得到的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融合的排名,前10位的城市依次为:遵义、常德、烟台、台州、威海、厦门、金华、绍兴、嘉兴、潍坊。
五、城市宜居性提升有路径可寻:补足短板能大幅提升城市的总体宜居性评价。所有城市都可以借鉴本研究成果,通过补齐短板的方式来提高城市自身的宜居性和竞争力。
来自知名智库、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相关处室、经济研究所学者及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学科、上海社会科学院大都市空间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创新智库团队成员等约40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