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
2019年12月20日 08: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2月20日第1841期 作者:

   编者按: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对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对如何进一步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系统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三大体系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于2019年8月24日在北京召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专题学术研讨会,组织来自多所高校、科研单位不同学科的数十位知名专家学者就各学科领域的学术体系建设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本期特别策划重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文学、历史学、新闻学等九个学科视角对研讨成果加以反映。我们期待以此推动学界进一步深化理论思考,推出更多引领学术发展的精品力作,为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构建和学科布局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当前学术体系建设有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学科交叉。

  以唯物史观引领三大体系建设 

  我们主要讨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关于这个主题,我谈一些自己的体会。我的观点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是时代提出的重大任务,它需要学术本身的决定性转折,也需要唯物史观的引领。

  厘清西方学术源流 构建中国学术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离不开如何处理与西方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关系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完全抛开西方的相关学术体系,而是需要对其加以借鉴并为我所用,对这一点应该是没有异议的。不过,我们需要对西方的话语体系或者学术体系进行更细致的辨析,看哪些理论对我们来说更具有启发性或亲和性,哪些理论在我们建构自己的学术体系中可能会造成误导。我们现在都重视交叉学科的建设,其中有一个交叉研究的方向,即比较历史分析,在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中都有比较深远的影响。我就以此为例,辨析西方理论对我们的启发之处。

  经济思想史研究助推经济学学术体系构建

  从经济学演进史来看,每次学术体系的系统性重构都离不开对历史上经济学说思想的回顾、整理、评判和吸收。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学学术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经济思想史尤其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支撑。因此,基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国经济学学术体系构建需要坚持三个原则:古今贯通原则、时代同行原则和中外融通原则。

  从中美学科比较看社会学学术共同体

  我个人前面20年主要在英文学术体系里写作、审稿。最近十年,主要参加国内的写作、审稿。从这个比较角度谈一点我的认识。

  在中西对话中彰显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构建的问题,主要是通过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人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实践,中国学人对这个过程进行学术研究、阐述和表达来形成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将是一个无本之木的问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有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体的持续、成功存在,所谓中国特色就没有意义,它对中国学人就没有向心力,对外国学人也没有至上的吸引力,最多只有异国风情这个意义上的吸引力,是用来衬托西方学术的。

  整体思维和人类视野推动三大体系建设

  “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毋庸多言,但是如何理解“三大体系”的内涵,更是我们应该首先思考的重要问题。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绝不是一个逻辑问题,也不只是理论问题,而是思想、教育和文化实践问题。

  学术体系构建需要开放的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只有立足我国实际,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我就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谈几点看法。

  多维度构建新闻传播学术体系

  新闻传播事业关乎真相、真理的发现和分享,自由和秩序的动态平衡,关乎治国理政、定国安邦,也关乎多元文明交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与之相应,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术体系不单是学科内部的知识生产问题,且应服务、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传播事业的观念设计、制度安排、路径选择和伦理建设。学术创新首先要明确当下的历史方位,标划向上升进的逻辑和现实起点。自“五四”和新文化运动始,学界惯以“古—今—中—西”十字路口的说法比拟中国思想和学术的历史处境。百年倏忽而过,向西的维度持续铺展,以至常有人发出西学“话语霸权”之叹,而向中、向今、向古的维度则有待进一步深究和开拓。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