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赵徐州 曾江 通讯员 张晓萌)2020年2月6日上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主办的“龙鹏吉大”第一期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首次采用远程视频的会议形式,聚焦“例外状态下的社会治理”。本次活动为“龙鹏吉大”系列学术活动的总第57期,新冠疫情牵动着全体中国人的心,全国人民都以自己的方式投入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特殊时期,发言者虽无法聚集而谈,发言者心系祖国的赤诚不会停步,青年学者们对于社会前沿问题的密切关注和深刻思考也不会停步。
“龙鹏吉大”第一期线上研讨会由吉林大学法学院何志鹏教授主持,哲学社会学院李龙教授、哲学社会学院曲红梅教授、哲学社会学院张彦彦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刘鸣筝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周大勇教授、文学院宁欣副教授、公共卫生学院崔巍巍副教授围绕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所引发的思考展开探讨,从多学科视角进行主题分享。哲学社会学院王庆丰教授,行政学院于君博教授,社会科学处张晓萌副处长、刘坤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李龙教授发言的题目是“疾病的现代性”。他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谈起,认为现代很多疾病其实是伴随着地理大发现和现代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而生的。因此,现代疾病可以说和现代世界的诞生是同步的,而疾病往往对于人的生存方式、人对自我的理解、社会的结构性变化等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应认真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疾病和文明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对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症候的疾病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次疫情在多个层面给我们提出了课题,比如法律问题、新闻舆论宣传、基层制度建设、社区治理新模式以及国家动员能力和制度的执行力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做出回应和思考。
曲红梅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例外状态下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旁观者’”。她认为,保持关切与崇敬是“旁观者”现在应该做到的。美德伦理中倡导的典范和榜样可以给人们更多地影响和鼓舞。
张彦彦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恐惧管理理论视角下个体面对危机事件的心理和行为应对策略”。她表示,为了缓解恐惧,个体需要通过一些防御机制获得生命意义感和价值感。在隔离期间营造稳定、安全有序的家庭环境,通过对亲密关系的投入来进行恐惧管理也可以很好的减少负面情绪。
刘鸣筝教授做了题为“非常态的舆论与流量”的发言。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她通过传统媒体、微博、微信、网络媒体等渠道的内容,研究了新冠肺炎爆发以来,自2019年12月末到2020年2月初的舆论特点。她从舆论产生的契机、传播渠道、传播强度、舆论焦点事件和焦点人物、传播效果等几方面开展分析。她的研究显示出本次新冠肺炎爆发时期的顶级流量,以及次生舆论的明显的迭代性和不稳定性。
周大勇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危机中的谣言:生成、传播及应对”。他通过分析认为,应对谣言,须尽早拨开危机的雾障,消解事件的模糊性,及时公布真相,同时占据信息通道,由权威人士通过主流媒体主动发声,先入为主。防止谣言传播还应着眼于公民媒介素养的提升,“不信谣、不传谣”的前提是公众具有明辨信息真伪的能力。
宁欣副教授做了题为“生态主义视角下的灾变文艺——人不胜天、人定胜天、人天相安”的发言。他以具体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为例,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在灾疫面前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他认为,要以科学认识为基础调整对自我和自然的认知,重建价值观念,认识到人自身的有限性和对自然的伦理责任。
崔巍巍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及个人防控能力的提升”。崔巍巍认为,重大传染疾病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进程,以往的传染病长期存在,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重大传染疾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配合,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目前,我国已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和危机预防机制,但仍暴露出诸多个人防控问题。应注重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开发相关虚拟仿真平台,通过模拟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培养公众的自我防控实践技能。他也提出了本次新冠防疫时期的饮食营养建议:合理营养,均衡膳食;不吃野味,生熟分开;新鲜蔬果,多喝热水;保证睡眠,室内运动;特殊时期不减重!
“龙鹏吉大”青年学者论坛首次尝试采用远程视频会议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对话与研讨。学者们表示,通过网上论坛在拓宽学科视角的同时,更明晰深化了研究的主题,更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凝练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