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1938年6月中旬开始的武汉会战,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奠定了中国必胜、日军必败的战略格局。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在武汉城市史上,有不少英雄事迹。1938年6月中旬开始的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爆发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通过这次会战,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斗争精神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抗日战争从此由防御阶段进入相持阶段,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战略基础。
“加强全民族力量的团结”
早在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就认为,继上海、南京相继失陷后,武汉存在“被包围威胁的危险形势”。为了引起全国人民对即将到来的武汉保卫战的重视,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国统区出版发行的理论刊物——《群众》周刊,专门提醒国民政府、号召全国人民要“不惜巨大牺牲保卫我们的武汉”。
武汉处天下之中,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从抗战的总体形势来看,俨然为中华民族精神所寄托。因而,中共中央于1938年3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严正指出,虽然继续长期抗战和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依然存在,但如果最后一个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武汉不幸被敌占领,则我国的抗战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都要处于更严重、更困难的局面。
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烈呼吁,加强全民族力量的团结,统一全国数百万军队和民众武装,用一切方法削弱敌人,加强自己,克服一切困难与动摇,保卫武汉,保卫全国!
基于武汉的重要战略地位,国民政府也高度重视武汉保卫战的各项准备工作。1938年1月,蒋介石在河南开封召开军事会议,进行以保卫武汉为核心的战区调整和战略部署,先后调集包括陆海空在内的各兵种100多个师的兵力,分布在武汉及周围广大地区。
同时,专门成立以陈诚为司令长官的第九战区,负责防守长江沿岸要塞和鄱阳湖以西长江南岸战略要地,又扩充第五战区兵力,负责防守江北一线战略地带。这两个战区的力量将联合开展武汉保卫战。
奠定“中国必胜”战略格局
武汉会战自1938年6月12日日军进攻安庆正式拉开序幕,至当年10月25日中国守军奉命撤出武汉告一段落。在长达四个半月的战斗中,中国军民毫不畏惧、团结一致,同敌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取得了较大的战果。
武汉会战是一场前后方互相呼应,以陆军为主、海空军协同的战略大会战。在战役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和经典战例。在万家岭战斗中,中国军队共歼敌4个联队约3000余人,日军损失之大为开战以来前所未有。万家岭大捷等战斗打出了民族尊严,打出了国威。
经过武汉会战血的洗礼,中国军队的战略战术有了较大改善和提升。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下,国民政府改变与敌争夺一城一地的战略思想,开始考虑利用山地和湖沼地带,准备与敌人进行持久作战。中国军队在实战过程中尝试实行机动作战等策略,取得了较好的作战效果。由此,中国军队的整体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
最为关键的是,武汉会战极大地改变了抗战总体形势,攻守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虽然武汉会战最终以中国军队撤出而结束,但经过这次战役,中国军民以誓死扞卫民族独立的坚韧斗争精神,遏制了抗战初期日军疯狂的军事进攻势头,彻底宣告日本侵略者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日军不得不就此放弃速战速决的进攻策略。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武汉会战奠定了中国必胜、日军必败的战略格局。
敢于战斗、善于胜利的城市
从持久抗战的角度来看,武汉会战取得了预期的战略效果,奠定了抗战最终胜利的基本格局。其成功要点至少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未雨绸缪。在武汉会战正式打响前,中国共产党、国民政府就已估计到日军进攻武汉必然性,因而早在1938年初各方抗战力量就陆续集结在武汉周围,进行周密的战略部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的战前准备是古今中外所有战争取得胜利的铁律。
二是全员动员。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武汉战役打响之前,国民政府提出“保卫大武汉”的动员口号,全体不愿做亡国奴的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各种形式支援前线的军事战斗,形成军民携手抗战的磅礴气势。
三是敢于牺牲。整个战役中,我方战斗人员损失超过20万,敌军死亡10万余人,敌我双方死亡人数1∶2。中国军民以巨大的牺牲精神,誓死扞卫了武汉和中华民族的生存权。
四是持久战斗。在这场艰苦的遭遇战中,中国军民充分发挥智慧,利用各种有利形势同进犯敌军展开灵活斗争,使得兵力远强于我的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展示出中国人民持久抗战的超强韧性。
80多年前发生在武汉的这场战斗向世人证明,武汉不愧是一座敢于战斗、善于胜利的英雄城市,也再一次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勇敢、智慧的民族。前进路上,没有任何困难和挑战能够压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