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会议现场 徐坤阳/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张娓)1月17日,察哈尔学会主办的“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研讨会暨《国之交如何民相亲: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道》发布会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会长韩方明致辞,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发来贺信。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联席主席、外交部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外办原副主任吕凤鼎,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外交部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中东问题原特使吴思科,察哈尔学会外交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前大使姚培生,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秘书局原局长赵守义,以及来自山东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公共外交研究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亚非问题专家孙晓萌、贺文萍及中央党校、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资深研究员谢茂松参加研讨。察哈尔学会秘书长李强民主持发布会与研讨会。
李小林在贺信中指出,新时代将我国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二者合二为一,就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展示了我国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以人为本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国之交如何民相亲: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道》一书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力作,也丰富了人类对公共外交、民心相通的理解。
与会专家认为,理解中国就要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阐释好中国共产党——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阐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如何团结各国政党对内致力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对外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显得尤其重要、必要且紧迫。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本书为此提出公共外交的国家性命题,探讨了公共外交针对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提出公共外交的本质乃民心相通,倡导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三认原则”:认识、认可、认同,形成中国与世界的共识、共鸣、共振。作者倡导中国公共外交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结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四个自信”,探讨如何克服公共外交悖论,主张超越主客体模式,超越自我——他者的二分法,一定程度上还关注整体、心灵,做到知行合一,和合共生,以命运共同体思维,探寻公共外交之道。
与会专家表示,该书深入剖析了西方“公共外交”“软实力”概念背后的涵义,其重要学术价值在于倡导知识重构,从公共外交2.0反思知识2.0,主张“走出近代、告别西方”,可谓新时代的学术启蒙;本书强调民心相通乃公共外交的本质,就是恢复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的普遍性,可谓开启了公共外交研究的新路程。
据了解,本书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重点推出的高校主题图书,由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察哈尔学会创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所着。王义桅曾任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系2015、2016年“中国好书”获得者,本书是他20年公共外交研究积累的集成,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代表作,彰显中国立场与时代情怀。该书还受到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等人推荐,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等为本书作序。
据悉,察哈尔学会是中国非官方的外交与国际关系独立智库,成立于2009年10月,学会以“前瞻性、影响力、合作共进”为宗旨,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独立思想库。其总部设在河北省尚义县察哈尔牧场,在北京、上海、广州、拉萨、韩国首尔和毛里求斯路易港设有办公室,主办《公共外交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