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关系学 >> 俄罗斯
美俄印欧的欧亚地缘战略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
2020年02月17日 11:04 来源:《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20年第1期 作者:李折周 刘存京 字号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以新兴发展中大国的姿态建设性参与全球秩序重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带一路”与既定地缘政治格局中某些国家的利益和战略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和博弈。为此,本研究试图从“一带一路”与美俄印欧版“一带一路”之间的互动关系中,考察美俄印欧基于各自地缘政治经济利益而制定的地缘战略,以及客观上所形成的地缘挑战,提出中国的应对举措。本文认为,源自于特朗普弱化美国国际领导责任的地缘战略,“C5+1机制”对“一带一路”并不具有反制的地缘战略效果;中俄互信固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则受地缘政治变化带来的地缘战略不定性的影响,不可忽视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之间存在地缘利益失衡的潜在风险;印度“印太构想”等互联互通战略和“大国梦想”背后的地缘战略考量,势必削弱“战略对接”在人们预想中的相关积极功能;欧版“一带一路”反映出欧盟试图通过所谓的“可持续”亚欧联通战略提升在亚欧大陆话语权的地缘战略考虑,但其内部的认知分歧,使其无法摆脱中国对其“分而治之”的疑虑。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欧亚经济联盟;C5+1机制;印太构想; 欧版“一带一路”

  作者简介:李折周,韩国国立庆尚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刘存京,韩国国立昌原大学国际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

 

  从世界地理位置看,“一带一路”倡议包括中国重点关注的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最后联通到中国进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欧洲。从全球治理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以新兴发展中大国的姿态建设性融入全球治理的倡议,该倡议的建设将是中国对国际地缘政治秩序重塑产生长期影响的系统性过程。在此过程中,“一带一路”倡议与既定地缘政治格局中其他国家的地缘战略利益不兼容,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对抗,如美国特朗普政府旨在阻止中国成为印太地区主导性经济力量的“印太战略”,就明显与“一带一路”倡议相抵触。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在既定地缘政治格局中获益方的利益,也必然会导致在既定地缘政治格局中获益方的反制。“一带一路”建设应更加关注各国地缘战略之间的不同考量。

  到目前为止,美国、俄罗斯、欧盟、印度都提出过欧亚联通的战略或倡议,旨在有效拓展本国经济辐射圈、保障自身能源安全,与“一带一路”倡议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博弈和争夺。科索鲁科夫和巴尔托指出,在21世纪初的世界政治竞争中,可以观察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美国(“新丝绸之路”)、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欧盟(泛欧走廊,INOGATE计划)、印度、土耳其等国家和组织在泛丝绸之路的历史空间进行竞争甚至发生冲突。随着中国面临的国内外战略压力迅速上升,“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未来挑战是在兼顾各国地缘政治利益的前提下,如何将主要区域性大国纳入其中。近几年客观事实表明,地缘战略思维在国家间的战略互动中从未淡化,实际上一直在发挥潜在作用,甚至主导着部分国家的行为逻辑。比如,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俄罗斯与欧美之间的冲突、博弈,俄罗斯的传统地缘战略思维广受学界关注;2017年爆发的中印“洞朗对峙事件”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印度的地缘战略思维;特朗普政府力推的“印太战略”虽然强调所谓的“自由开放”原则,但并未淡化同盟和军事色彩,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着地缘政治竞争战略的安全逻辑。任何战略的制定都是现实层面以及心理层面博弈的结果,根据形势发展变化选择一种最优策略。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需基于沿线各大国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了解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意图,进而增加战略互信、避免误判。

  一 “一带一路”倡议超越传统地缘政治战略的内涵

  地缘政治是指国家、地区或民族间基于地理位置、空间以及历史地理等因素而形成的政治军事联合、结盟或政治对立乃至遏制或者战争的相互关系态势及演变过程。西方地缘政治理论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带论、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论和豪斯浩弗的生存空间论。这些古典地缘政治学可以说是一种“环境决定论”,也是强国对外侵略和扩张政策的舆论调适手段。而地缘战略则是对地缘政治与战略的综合考虑,从某种角度来说,今天围绕欧亚大陆展开的大国间竞争和角逐,就是基于海洋圈、大陆圈、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为主的传统地缘政治与战略的复活。

  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战略理论关注的不再仅仅是国家的地缘政治和战略空间问题,而且注重从全球秩序关照区域地缘政治变动的结构问题。21世纪初以来,在中国等新兴国家崛起的情况下,各国围绕亚太地区影响力的争夺,突显出亚太区域地缘政治变动的重要性。美国在2011年将自身的战略重点从欧洲、中东及海湾地区向东转移,宣布“重返亚洲”,在新的地缘政治构图下,实施“亚洲再平衡”战略。该战略计划到2020年,美国60%的军舰以及海外空军力量将部署在亚太地区,亚太地区将成为美国全球地缘政治中心。同时欧盟也把自己的战略重点转移到亚洲。出于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日本早在2010年已开始将投资和出口市场的重点由东亚向东南亚转移。俄罗斯也随着“向东转”战略的推出,寻求扩大对亚洲地区的影响力。而亚太地区是中国安全发展密切相关的周边地区,是中国的地缘政治重心,也是在中国“核心利益”的空间范畴内。可见,“一带一路”倡议推出前夕,这一系列深刻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变化导致中国相关外交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剧增,如何评估中国的国际环境以及如何适当调整相关外交政策成为国内政策界和学术界激烈争论的中心。

  纵观西方大国崛起的历史,大国之间的合作最初是以竞争的方式表现。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美竞争走出东亚地区的表现,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将影响扩展到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寻求将美国的一些东亚传统盟国置于自身的影响之下并获得地缘战略影响。但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并不是为了与美国在政治、军事上进行对抗和竞争,反而重点在于多方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追求共享、双赢的目标。2013年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在世界各地的稳步推进,美国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印太战略”将中国定性为“战略竞争者”并主导建立排外性的美、日、印、澳四边机制,同时,受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冲击,全球治理日趋严峻,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所处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中国的相关外交工作既面临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中国必须也必然要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战略规划。欧美地缘政治理论具有明显的扩张主义色彩和霸权逻辑,显然与中国寻求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原则相悖。“一带一路”倡议核心理念是追求共享、双赢的目标,坚持对话与合作的原则以及营造和平发展环境,它超越了西方传统地缘政治思想。习近平主席指出,作为一个复兴中的世界大国,与传统欧美国家的崛起道路不同的是,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习主席提出的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学术界需要就世界各国地缘战略的发展演变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

作者简介

姓名:李折周 刘存京 工作单位: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汪书丞)
W020180116412817190956.jpg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 查看全部评论

QQ图片20180105134100.jpg
jrtt.jpg
wxgzh.jpg
777.jpg
内文页广告3(手机版).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