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政治的伟大革命,对国际关系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伴随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走向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也从跟随学习走向自主创新。
一、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对外交往的屈辱历史,也开创了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维护独立自主和主权安全,打破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孤立封锁,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另起炉灶”,“一边倒”地投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并与世界各国重新建立联系和交往。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区域国别研究也开始受到重视,逐步加强对亚洲、非洲、拉美地区部分国家的研究。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研究也缺乏明确而独立的学科意识和理论思维,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然而中国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外交理论出发,探讨了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国家主权原则、“三个世界”理论、“中间地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议题,体现了中国观察和审视世界的独特视角。
二、经验与不足
回顾和总结70年发展历程,中国国际关系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首先,满足重大战略和现实需要是理论创新发展的基本动力。一切有价值的学术研究,也都应该反映和关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只有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时代问题和现实需要,才能真正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才能推动理论创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进步与各个时期的世界局势、中国与世界关系、以及中国外交实践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针对国际环境的研判、中国对外战略的评估、中国国际地位与作用的把握等具有高度实践导向的现实议题,理论研究必须广泛借鉴吸收国际学术界的有益理论成果,不仅积极利用科学先进的理论工具解读中国对外交往的经验现实,也立足中国实践发现新的理论问题、提出新的解释框架,促进新的理论进步。由此,理论研究的发展与现实问题的解决相互促进,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在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学科建设不断成熟的同时,也为中国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其次,立足中国视角和实践经验是理论自主创新的必要基础。历经70年的发展建设,中国正从国际体系边缘的革命者转变为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心的负责任大国。中国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如何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已成为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为国际关系理论提供新概念、新表述,将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传统和当代实践融入国际关系研究,构建新的国际关系理论范式和研究路径,不仅有助于创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也将为世界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最后,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互鉴是促进理论发展的重要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冷战对峙和意识形态制约,中国国际关系研究视角、议题和方法单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对西方的学习借鉴推动了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规范化,而与西方学术界的交流对话则成为提升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解释力、增强研究自主性和创新性的重要因素。
尽管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取得显着进步,但面对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新形势,国际关系研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研究的功力还不足,学术原创能力总体还不强;国际化高水平专业化人才队伍总体素质有待提高,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明显;学术评价体系也不够完善。
第一,满足重大现实需求的理论创新供给不足。在世界秩序和国际体系变革、中国实力地位快速提升的全球大势下,国际社会期待有效的理论阐释。但是国内接受过跨学科训练的成熟学者数量不多,以至于很多研究只能止步于表面,难以系统深入。中国国际关系研究还没有推出能够独立回应现实需要的高水平创新成果,特别是原创性理论和中国范式明显缺失。
第二,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自主性不强。改革开放以来的系统引介学习,加强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我国的话语主导权和先入为主地位。在西方理论引入初期,由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自身发展薄弱,对欧美研究成果缺少批判精神,存在简单照搬套用现象。中国许多学者具有美国学术背景,研究话语、风格和方法的美国色彩较强,美国学者热衷的研究议题也就成为了中国学术热点。这些研究视角和路径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需要,被动跟随和回应美国学界设定的研究议题限制了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自主性。
第三,具有主体和自觉意识的学术共同体建设滞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机构、人员比较分散,地域分布很不平衡,全国性专业学会和团队建设的自觉意识淡薄。受整体学术训练和知识结构所限,学术共同体内部缺乏理性严肃的学术争鸣与批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贯通不够,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或战略需求脱节,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对话不充分。缺乏对自身研究现状及其影响力、有效性进行客观评判与反思,势必导致理论研究的低水平重复,甚至制约有效的理论构建和原创性成果的产生。
三、创新发展的路径
创新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关键,也是当今时代对国际关系研究的必然要求。在新的世界形势下,不断提升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无疑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任务。
第一,紧扣国际关系重大理论与实践需求。重要的国际关系研究成果往往都是在回答和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
第二,坚持以问题为主的研究导向。理论创新的过程实质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特别要加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正确义利观等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倡议的研究阐释,不断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经验,提炼有学理性的新理论。
第三,树立充分的理论和学术自信。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益提升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丰富的全球治理实践和巨大的贡献成就、深厚的历史经验与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多年来学科建设的专业储备等,都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厚实基础。特别是随着中国全面参与全球事务和承担国际责任,分析研究中国外交正在成为世界性热点,但目前仍需完善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体系,推动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从主要探讨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影响转向阐释崛起的中国将对世界产生何种影响。
第四,加强专业化的学术共同体建设。高水平研究队伍和学术共同体建设对理论自主创新极为重要。要树立学术共同体意识,加强核心团队建设,打造学科发展高地,完善包括学术队伍、学术协会、学术评价机制等在内的学科建设机制。在引导研究者拓展前沿理论视野、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增强规范方法意识的同时,注重培养掌握多学科知识,善于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经验、当代实践与国际关系理论概念范式相结合的研究者,特别要重视培育学科代表人物,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重要作用。
第五,鼓励国际学术交流与争鸣辩论。学术总是在交流合作中兼容互鉴,在论争交锋中创新发展。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国际关系研究一方面根植于一定的地缘文化语境,蕴含着本民族特有的思想积淀和实践渊源;另一方面,对他国研究成果的借鉴可为完善本国国际关系学科、规范研究体系与范式方法发挥积极作用;而参与国际学界的对话争论,则有助于本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创新发展。
四、结语
人类社会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平衡不断冲击着现有世界秩序,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重塑国际体系,引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革;与此同时,当今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以及宏大而独特的人类实践创新,处于由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关键时期。有效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需要国际关系研究积极有为,也必将给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提供广阔天地。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国际问题研究》2019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蔡毅强/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