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日前,尼日利亚非洲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拉蒂夫·奥拉沃尔·阿卡尼(Lateef Olawale Akanni)在国际智库观察网站“论智库”发文。他在文章中结合自己在华期间的观察以及与中国智库学者的交流,分析了中非智库之间的共通点以及中国的智库建设经验。
中国智库与决策层联系紧密
阿卡尼表示,中国智库在吸纳政策决策者、媒体和公众共同参与探讨当地和国际政策议题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这是与非洲等其他地区智库相同的方面。但与非洲非官方智库占据主体地位不同,中国大部分智库都与政府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他观察到,在中国,一些智库隶属政府,拥有稳定的资金支持,进而让政策决策能够得到持续的实证研究支撑。在非洲也有一些为服务特定政策需求而存在的政府智库,但资金不充足、不持续往往妨碍这些智库发挥作用。因此,非洲大部分智库,包括政府下属智库,十分依赖国际资助。
一些中国智库与政府的“内嵌式”关系,保证了智库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不同政府部门对接相应专业领域的智库,这有助于研究人员与政策决策者展开互动,增强了政府与智库之间人员的流动性。尽管这种关系会引发一些对智库“独立性”的质疑,但据他观察,这些智库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都是严格基于数据和证据得出的。
此外,中国智库还在实践“旋转门”制度,这使一些退休的政府高官能够继续为政策研究贡献智慧。这对智库和决策方而言是双赢之举:能够促进知识成果转换和经验共享;为政策决策者提供了一种“退休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在职期间腐败的可能性;增强智库工作的政策相关性;有助于智库在寻求资助时增加“筹码”。非洲智库可以学习这种“旋转门”制度,吸纳退休官员作为高级研究员。与此同时,中国智库通过明确界定这些官员的工作参与范围,保证研究成果严格基于数据和证据,确保智库的治理独立性和运作自主性。
阿卡尼提到,还有一些中国智库通过“内参”等形式,将研究成果呈送政府和政策决策者,这也增加了智库成果被采纳的可能性。
打造非洲智库公信力
阿卡尼称,在非洲,一些公众和政府人员对智库缺乏信任。在坚持诚信、透明、独立的基础上,非洲智库需进一步提升公信力,打造与政策决策者共建的关系网。让政策决策利益相关方参与到研究过程中,让他们了解可能产出的成果,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政策。非洲智库正在朝着可持续性的未来前进。与政策决策者建立紧密的联系,对增加内部经费资助和智库成果接受度十分必要。与此同时,还应扩大政策领域专家的参与,促使其为非洲未来繁荣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论智库”网站创始人兼主任恩里克·门迪赛巴尔(Enrique Mendizabal)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智库与大部分非洲智库所处背景不同,但有三点经验可供非洲智库思考。首先,中国智库数量庞大,有诸多智库提供政策选项,而更多的政策选项意味着决策者可以更加明智地做决策。在很多非洲国家,智库数量较少,决策者可以参考的政策选项有限。其次,中国智库的资金大多来自国内,国内资金尤其是政府资助可以保证智库工作紧紧围绕本国政策优先展开。在非洲,大部分智库经费来自国外援助,这意味着智库的议题议程可能会受到国外政府、多边或国外基金会的影响。最后,在中国,国家和社会对智库成果感兴趣、有需求,决策者在做决策时想要证据支持,学者也十分关注智库研究,这有助于智库不断进步。在非洲,对智库成果的需求尽管也在增加,但仍然较少,关注智库研究的学者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