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学
“中华民族”的地缘之维 ——共同体意识构筑中的“人-地关系”与思想史路径
2020年02月26日 09:24 来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 作者:袁剑 字号
关键词:中华民族;地缘;共同体;人-地关系;边疆思想史

内容摘要:

关键词:中华民族;地缘;共同体;人-地关系;边疆思想史

作者简介:

  【摘要】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我们共同的称谓。理解和认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及其“多元一体”格局,“人”的团结是其中应有之义,除此之外,对于“地”的团结以及“人-地关系”的新认知,将为我们理解中华民族的古今关联提供新的可能。而在方法论的层面,如何从边疆思想史的角度去探寻中华民族与中国大地的整体关联,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华民族;地缘;共同体;人-地关系;边疆思想史 

  【作者简介】袁剑,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教育部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边疆民族研究所所长。 

  【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青年项目“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经验研究”(2019-GMC-001);中央民族大2019年度“中央民族大学双一流建设资金”民族学学科经费资助。 

  一、问题与定位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在我们的历史与文化认知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对西方民族议题深有研究的休希顿-沃森认为,民族本身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内涵,东西方之间由于各自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认知路径,进而影响到东西方的国家与民族关系认知实践。他指出:“一个国家是一个法律上的政治性组织,拥有要求公民对其顺从和忠诚的权力。一个民族则是一个某类人群的共同体,其成员依靠团结观念、共同文化和民族意识联结在一起。然而,在英语和其他现代语言的通常用法中,‘民族’和‘国家’两个非常不同的关联词常常被混淆滥用。”   

  一生都在追寻中国文化之魂的钱穆先生指出:“清代有所谓本部十八省,外边又有藩属,故说它像西方的帝国,但细辨又不同……英国人断不能待香港人比待他本国的人好,可见就算清代也是帝国,还是东西巧妙不同的。我们现在的毛病,就是喜欢随便使用别人家的现成名词,而这些名词的确实解释,我们又多不了解。西方人称中国为大秦帝国,又称康熙为大帝,西方有帝国,有所谓大帝,中国则从来就没有这样的制度,和这样的思想。而我们却喜欢称大汉帝国乃及秦始皇大帝了。在正名观念下,这些都该谨慎辨别的。”这就提示我们,需要对中国自身语境下的相关概念问题有清晰的定位与思考,并结合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来理解相应的议题。 

  中华民族与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是同体共生的,中国疆域版图的地理空间始终与中华民族的生活空间相匹配、相重合。鉴于学界对“中华民族”的概念、内涵等已有诸多深入讨论,本文侧重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地缘要素、人—地关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并探究经由边疆思想史认知“中华民族”的可能性与实践性问题。 

  二、基于“人”的团结:“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中国以民族协和而统一,欧洲以民族冲突而分裂。”中国的悠久历史既印证了我们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也为我们思考和分析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历程提供了充满张力的时间轴线。 

  费孝通先生综合中国的历史经验与时代背景,在前辈思考和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念,为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及其共同体提供了坚实的框架。他在系统的论述中指出:“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由于他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费进一步指出:“如果我们认为同一民族集团的人大体上总得有一定的文化上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6000年前,中华大地上已存在了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可以说,不管是在古代文明源起的阶段,还是在对于中华民族内部层级的认知中,不同的“人”的群体的团结,始终是贯穿中华民族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也是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内涵与外延的题中应有之义。 

  除了费先生的这一经典论述之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吴泽霖先生对于中华民族的相关论述。他结合自己数十年来的观察、调查和研究中所发现的一些现象,具有启发性地指出:“在我所接触的民族中,大多数群众缺乏一种超越自己小集群的高一层次的大集群的隶属感。……那时在他们中,多数人……不能理解超乎他们之上的‘民族’这一概念和它的作用。如果再扩大、再提高一个层次到‘祖国’或‘中华民族’,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就更模糊了。……中国是世界上罕见的一种国家模式:土地面积如此辽阔,民族如此众多,……整个国家有如一所社会发展史缩形的博物馆。 

  然而,千百年来,民族之间除短期和局部发生过一些矛盾外,尽管彼此关心不够,却始终局面稳定、相安无事,没有出现像欧洲和南亚次大陆上的那种斗争频繁、四分五裂的局面。这是民族关系上罕见的奇迹!……当日本帝国主义的武力前哨已经触及到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时候,我们应该立刻行动起来,彻底批判过去错误的政治构思,积极提倡和宣传民族一体、共建祖国的思想,建立各民族对国家共尽义务、共享权利的体制,这是立国的基础,各族人民对它应有清醒的认识”。从作为小集群的“民族”逐步团结为“祖国”或“中华民族”,这种认知是吴先生所经历的时代巨变的鲜明写照,也为我们从“人”的团结的维度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提供了新的思想与实践资源。 

作者简介

姓名:袁剑 工作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赛音)
W020180116412817190956.jpg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 查看全部评论

QQ图片20180105134100.jpg
jrtt.jpg
wxgzh.jpg
777.jpg
内文页广告3(手机版).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