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开栏的话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知识分子始终高度重视和关心,广大知识分子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发挥着特殊作用,作出了历史贡献。从今天起,本报开设“知识分子风采”专栏,集中报道一批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实践,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突出贡献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有着特别的家国情怀,王利明从学习研究民法开始,就有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信念,就怀着在中国实现法治的梦想。历史给了王利明这一代知识分子跑马拓荒的机遇,也给了这一代知识分子筚路蓝缕的艰辛。
关键词:王利明;知识分子;民法;法治;研究;物权法;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形成;改革开放
作者简介:
开栏的话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知识分子始终高度重视和关心,广大知识分子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发挥着特殊作用,作出了历史贡献。从今天起,本报开设“知识分子风采”专栏,集中报道一批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实践,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突出贡献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进一步推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好社会氛围。
4月的中国人民大学,春暖花开。在明德楼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被成堆书籍包围的王利明教授。他从中抽出一本送给记者:“这是我刚出版的英文版《中国合同法》,目的是向世界介绍中国市场经济法治的进步。”
如今已是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的王利明,每天仍笔耕不辍,工作时间在12个小时以上,这种治学和工作的节奏已经保持了数十年。
心怀法治梦想
40年前的1977年,在江汉平原的田野里,王利明到农村插队,起早贪黑挥汗荷锄。但与地里一块儿干农活的少年相比,他有所不同:无论走到哪里,怀里总揣着一本书,劳作之余,翻上几页。入夜了,别人早已睡下,而他却点燃油灯,打开了书本。正是在这一年秋天,被“文化大革命”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消息从北京传来,石破天惊,彻底改变了这位爱学习的少年的命运。
“改革开放,是改变中国历史的大事件,也是改变每个中国人人生轨迹的大事件。那时,年轻人有了上大学的机会,都很珍惜,对一切充满好奇,对知识更是如饥似渴。”谈起40年前的经历,王利明感慨尤深。1981年,王利明获得湖北财经学院法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0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民法学博士。
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有着特别的家国情怀,王利明从学习研究民法开始,就有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信念,就怀着在中国实现法治的梦想。
1988年,王利明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美国着名的财产法教授欧林·布劳德的指导下,专攻英美财产法和侵权行为法。他一边广泛学习,一边深入思考: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其法律制度对中国正在进行的法治建设有哪些启示?
“研究越深越感到,中国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走法治之路。搞法治,中国亟须大量法治人才。”王利明说。
1990年1月学习期满后,王利明谢绝了美国朋友的挽留,按期回国。回国前,他利用积攒的生活费买了3箱英文书籍,回国后,他把这些珍贵书籍全部送给人民大学法律系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