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访 >> 对话
在传承中找寻西安鼓乐之根 ——访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
2015年05月08日 13: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陆航 字号

内容摘要:西安是中国数代封建王朝都城所在,其升平歌舞、似锦繁花并非文学描述,而是浩浩史册中查有实据的历史实景。

关键词:

作者简介:

  

 

  “西安是中国数代封建王朝都城所在,其升平歌舞、似锦繁花并非文学描述,而是浩浩史册中查有实据的历史实景。礼乐的雅与俗之间并非泾渭分明,从长时段看,那些流传久远富有生命力的,恰恰是洗却铅华、雅俗共赏的音乐形态。”2014年冬天,一个温暖的午后,在素朴典雅的办公室,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赵季平娓娓道来。

  源于民间更显厚重 

  《中国社会科学报》:西安等地盛行的鼓乐(或称长安古乐),千百年来之所以能绵延不绝,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根基和开放多元的文化取向,这里既有民间艺人、宗教界的一份执着,更有传统文化自身所具有的质地坚硬、沁人心脾的精神魅力。对此,您能否从音乐专业本身予以解读?

  赵季平:人类的音乐创作非常古远。就具体的乐曲说,原始的乐曲是民间的集体创作或民间艺人的个人创作,专业的乐曲是音乐家汲取了宗教精神或艺术原料创作而成的。《诗经·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楚辞》中有些作品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加工改编的,魏晋六朝上层社会流行的琴曲也有不少直接来自当时的相和歌及相和大曲。描写秦汉之际楚汉鏖战的琵琶曲《十面埋伏》,两段尾声是来自民间曲牌《五声佛》和《撼动山》的曲调。

  许多研究者发现,西安鼓乐与唐宋大曲或俗乐的曲体形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很自然地关注到民间鼓乐的结构方式。古乐学者对于西安鼓乐的行乐、坐乐、歌章、鼓段、套曲、散曲以及鼓乐所用之民间术语等,均有研究和考察。西安鼓乐在师承关系、演奏风格以及人员构成上可分为僧、道、俗三个流派。其中,僧派演奏者多为平民、僧人,其音调较高,悠扬而热烈,这种演奏风格应该与其传经、适应听众习惯有关。而道派主要为城隍庙道士所传,音调较低,平和、幽雅。俗派则是由于僧派中的一部分乐曲长期掌握在农民手中,不断吸收民间音乐,逐渐和僧派有了区别,形成音调高扬、浑厚、热烈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分化,其实至少在唐代已经奠定。当时,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和道教均极为兴盛,宗教音乐也随之兴盛一时,数量众多的僧人、道士构成了一个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特殊群体,他们中的不少人即是宗教音乐演奏者。而在中国古代,作为宗教活动中心的寺院、道观,往往同时也是人们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唐代以来,终南山北麓一带遍布佛教寺院,佛寺中讲经的高僧大德为使其“俗讲”更加形象、轻松,往往采用音乐伴奏直观解经。西安鼓乐的厚重优雅从这里可以找到一些根由。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刘远舰)
W020180116412817190956.jpg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 查看全部评论

QQ图片20180105134100.jpg
jrtt.jpg
wxgzh.jpg
777.jpg
内文页广告3(手机版).jpg
赵季平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