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中共中央印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全过程。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民法总则》第一条确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民事立法目的之一,应当在民法典编纂中充分体现,认真贯彻。201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按照立法规划,将于今年两会提交全国人大进行审议。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法典,确保民法典的价值导向。同时,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积极回应社会热点诉求,增强了人民对民法典的信心,推动了民事主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民法典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良法善治的标杆。
构建民法典的价值体系,培养我国社会的民法精神
民法典是保障个人权益最重要的大法,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将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编纂的民法典,重构了我国民法的价值体系,全面践行自由、平等、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治建设更加深入人心。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民法典的编纂,符合人民的价值追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编纂的民法典将是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的民法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君子喻于义”“诚者、天下之道也”“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守望相助”“扶贫济困”等优秀内容高度凝练,形成体现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体系。这些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在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民法典中,能够形成社会价值共识,进而有效地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民法典的编纂,实现中国社会生活对民法典的期许。在民法典编纂中,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化规则意识,增强道德约束,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一方面,在总则部分宣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立法目的,规定了平等、公平、意思自治、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法基本原则,为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活动提供基本原则和价值遵循。另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全面的融入民法典草案各分编中,使其成为整部法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如规定了“见义勇为”“成年监护”“失信惩戒机制”等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的内容。民法典草案回应了人民的法治需求,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实现中国社会生活对民法典的期许。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民法典的编纂,有利于培养我国社会的民法精神和民法文化。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与民法精神相结合,能够强化民事主体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能够落实公序良俗、诚实信用在社会生活中基础性的指导作用,进而培养社会的民法精神。另一方面,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推动文明行为、社会诚信、见义勇为、尊崇英雄、孝亲敬老等中国传统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友爱,通过细致的义务规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有利于培育和提升我国社会的民法文化。
指引民法典规范的配置,全面保护人民的权益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编纂的民法典,实现了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相融合,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民法精神。民法典草案充分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通过合理的规范配置,确认了广泛的民事权利,充分地保护了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使民事主体既相互尊重,又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第一,全面保护人格权,使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不仅是吃得饱、穿得暖,更期望活得有尊严。在民法典草案中单独设立人格权编,突出对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个人信息等重要权益的保护,同时规定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研究活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违背伦理道德等内容,强调对人的尊严和人的自由要充分尊重和保护,维护每个中国人向往美好生活的权利。
第二,强调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鼓励社会成员积极创造财富、积累财富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民法典草案各分编积极探索保护权利的新路径,通过强化业主的权利、增加不动产收益的权利、强化动产登记效力、降低公共维修资金使用门槛、认可和保护民事主体对住房灵活安排的居住权制度等制度设计,完善私有产权保护制度,真正实现“恒产、恒心”,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第三,完善婚姻、收养、继承制度,促进家庭关系和谐稳定。以调整平等主体之间民事法律关系为己任的民法典,也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大力弘扬夫妻互敬、孝老爱亲、家庭和睦的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通过增加离婚冷静期、规范亲子关系确认之诉、完善夫妻共同债务等相关规定,从法律制度层面进一步弘扬家庭美德,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第四,完善民事责任制度,加强对人身和财产损害的救济。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人身和财产损害的救济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民法典草案增设“好意同乘”、共同饮酒人责任、自甘冒险规则、自助行为等内容,明确了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高空抛物侵权责任,放宽了精神性损害赔偿适用的条件,回应了“霸座”等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推动构建和谐、诚信、友善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