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学科专题 >> 马克思主义专题 >> 新时代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 >> 理论贡献和历史地位
姜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2019年02月02日 16:28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2018年第9期 作者:姜辉 字号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

内容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性与现实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

作者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170周年。今天,最能告慰马克思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发展进入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让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回顾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顺应时代发展,回答时代课题,从而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发展,在不同时期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的理论形态。

  恩格斯曾说,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他们科学地回答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列宁所处的时代是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他科学回答了“帝国主义向何处去、无产阶级革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形成列宁主义,指导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制度。毛泽东同志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科学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领导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接续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时代课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从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历史与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科学回答了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从而既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把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伟大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锲而不舍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性与现实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一方面,立足新时代中国实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历史飞跃;另一方面,面对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深入思考21世纪的时代问题和时代任务,以深远的时代眼光和宽广的世界眼光审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21世纪发展的理论需要与实践需要,深刻把握了时代发展趋势和世界发展走向,科学地构造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整体上、各个方面都把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他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创新发展最集中、最丰富、最现实的体现,作出了巨大的原创性贡献。

  比如,从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创新上看,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也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善了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理论;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拓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途径和发展目标理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出关于党的领导“两个最”的重要论断,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阐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科学认识两大社会制度关系的新思想,丰富了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关系的理论;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等等,都是具有普遍意义和世界意义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思想,是积极推动和引领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具体内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创新,极大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推动着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了更加密切、更为明确的联系,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并推动着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近30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从苏东剧变步入低谷到21世纪初谋求振兴的过程。在每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转折性作用。总的看,有三个历史节点非常重要:苏东剧变、资本主义危机和全球化发生波折。

  第一个历史节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一度甚嚣尘上,“中国崩溃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然而中国顶住了巨大压力和挑战,没有在那场“多米诺骨牌”式的剧变中倒塌。正如邓小平同志讲的,“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中国扞卫和挽救了社会主义。

  第二个历史节点:21世纪初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整个资本主义危机。这场危机距苏东剧变也就不到20年,从苏东剧变、苏联解体引发的所谓“社会主义危机”和“历史的终结”,在较短的时间内却变为“资本主义危机”和可能引起“资本主义的终结”。看似戏剧性的一幕,其实正是历史在偶然性中为必然性开辟道路的最生动体现。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历史之手”给我们的一个最大惊喜,就是在“神奇翻转”中打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这标志着,世界资本主义在其发展的长周期中开始进入了一轮规模较大的衰退期,而世界社会主义总体上仍然处于苏东剧变之后的低潮,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主要依托和标志,世界社会主义进入走出低谷的谋求振兴期。中国发展和振兴了社会主义。

  第三个历史节点:21世纪过了15年后,以英美等主要西方国家发生的逆全球化潮流为转折,表明资本主义对于世界的驾驭和统治能力显着下降,显得力不从心;中国则高扬起继续推进全球化的旗帜,并推动全球化朝着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20年前甚至15年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今天反而是我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积极主动同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作斗争。”可以说,这是由长期以来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开始向由社会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方向转变。这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来说也具有重要转折性意义。就是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的中流砥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和塑造了21世纪社会主义。从这个意义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引领和推动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姜辉,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作者简介

姓名:姜辉 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有冬)
W020180116412817190956.jpg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 查看全部评论

QQ图片20180105134100.jpg
jrtt.jpg
wxgzh.jpg
777.jpg
内文页广告3(手机版).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网站声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