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更多>>

研究综述 更多>>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年,纪念辛亥革命的时评、论文和专着可谓是汗牛充栋。本文对其从辛亥革命人物史研究、过程史研究、意义史研究、地方史研究、学科史研究、文献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海外研究以及问题与展望等9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梳理,对于我们还原辛亥革命,正确认识辛亥革命,不无裨益! [详细]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更多>>

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从此步入了近代民主政治实践的新阶段。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人组建同盟会、在华侨中募捐、宣扬"三民主义"、参与临时政府,在人员、经费、舆论、组织等方面为辛亥革命作了充分的准备。 [详细]

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更多>>

清末新政是辛亥革命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历史背景,它在客观上促进了立宪派的崛起和革命派的发展。立宪派和革命派二者不同的政治主张,取决于不同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武昌起义前后,大批立宪派加入革命阵营,既促进了推翻帝制的进程,又增加了革命的不彻底性。两派的关系,可概括为:对立—联合—再对立—再联合—再对立。 [详细]

南京临时政府 更多>>

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建制给了人们许多有深远意义的启示。新诞生的行政建制,没有重蹈古今中外的旧制,体现了在体制创新上的新思维、新作为。它表明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新政权的行政管理的思想理念、行政体制的创新和对行政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追求。所有这些,都给后来政府的行政管理以历史性的影响。 [详细]

袁世凯与辛亥革命 更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重新启用袁世凯镇压革命党。袁世凯预判中国政治态势,周旋于革命派、清政府、立宪派等各派力量之间,一方面以北洋军的强势压迫革命党人;另一方面以革命党人的杀气威胁清政府,最后迫使清朝皇帝退位,促成了中华民国,实现了政治制度的转型,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详细]

同盟会与辛亥革命 更多>>

综上所述,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发生了严重的失误。产生这些失误尽管有着许多具体的原因,但最根本的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所决定的。正因为如此,与通常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取得政权为其终结所不完全相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仅仅取得暂时的局部的政权就中止了革命。 [详细]

会党与辛亥革命 更多>>

会党,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种特殊历史现象,作者把它集中放到辛亥革命这一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经济、政治、军事、意识形态诸多方面加以考察,深入地分析了会党的二重性及其在辛亥革命中的二重作用,还会党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详细]

武昌起义与护国战争等 更多>>

众所周知,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装革命。但孙中山没有预想和并没有有效领导的武昌起义为什么会成为辛亥革命的首义?武昌起义之所以能够成为辛亥革命的首义,其关键因素就是:抓住了动摇清政府根本的关键实力及其重大的示范推动作用,地方实力广泛有效参与的社会合作模式及其重大的示范推动作用。 [详细]

南北和谈 更多>>

民元南北议和不纯是革命党人推行妥协路线的结果 ,更是当时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愿望。南北议和最后能达成协议 ,是诸多社会力量互相妥协的结果 ,归根到底 ,是由当时阶级力量对比决定的。孙中山赞成南北议和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争取共和政府早日成立 ,以和平的手段 ,达到革命的目的。他对议和始终持赞成态度。 [详细]

辛亥革命人物研究 更多>>

宋教仁对辛亥革命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民主政治思想的全面性、系统性;二是其民主政治思想的激进性和深刻性。与此同时,作为革命派群体内最杰出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其民主政治思想还具有非常突出的两大个人特色:一是对内阁制民主的极端崇拜,二是强烈的法律意识。 [详细]
 
 专题策划:李中平 设计:程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