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研究屈原的时间有几十年之久。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的呢?第一、是为了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第二、是为了扞卫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郭沫若一生热爱屈原、学习屈原,研究屈原,在作品中表现屈原。他说:“屈原是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小时候就爱读他的作品”。并在诗中怀着崇敬和惋惜的心情吟叹道“屈子是吾师、惜哉憔悴死。”郭沫若与屈原所生活的年代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他们都生活和成长在一个呼唤伟大诗人并且能够造就伟大诗人的社会转型时代。屈原在当时的处境很自然地使郭沫若产生联想,屈原的高洁人格品行,为郭沫若树立起学习的好榜样;屈原的作品,也是郭沫若取之不竭的宝藏。难怪郭沫若以现代“屈原”自况,“我委实自比过屈原。” 【详细】
三峡博物馆研究部抗战研究所所长艾智科向记者介绍,1941年初发生的皖南事变,直接影响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了国共联合抗战,也成为中国抗战重要的转折点。受当时现实政治的影响,迂回影射的历史剧,成为宣传抗日与要求民主的一种现实的策略。“在这样的情势之下,1942年1月2日至11日,郭沫若仅用10天时间,完成五幕历史剧《屈原》,实际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浇今人之块垒——借饱受强秦凌辱的楚国,来暗喻正遭遇日寇侵略的中国之现状。”艾智科说。 话剧《屈原》讲述的是战国时期的三闾大夫屈原在楚国一天的遭遇,他先被南后陷害、后被楚怀王问罪,其间又有学生宋玉的背叛、侍女婵娟的相知和忠诚,最后屈原被逼逃往汉北。剧本出来后,周恩来认为:“屈原这个题材好,因为屈原受迫害,感到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才忧愤而作《离骚》。‘皖南事变’后,我们也受迫害。写这个戏很有意义。” 【详细】
郭沫若的屈原研究是用社会学方法研究楚辞的一次比较成功的实践,具有宏阔的视野与充满实在内容的历史分析。郭沫若对于屈原否定论的批驳,对于王国维南北学派差异的新的阐述,对于屈原思想的分析与心理的描述,都具有总结性。郭沫若的《屈原研究》一书主要观点有四:一是对屈原否定论的批驳,二是对于屈原作品的认定,三是对于屈原所处时代及其个人心理的分析,四是对于屈原所成功完成的文学革命的论述。 【详细】
1942年元旦夜,郭沫若为剧本《屈原》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1942年3月初,中华剧艺社等团体正式排练《屈原》。4月3日,《屈原》在重庆柴家巷国泰影剧院首演,连续演出了17天。据说,此剧在重庆首演时,正好是一个暴风雨即将到来的晚上,舞台上的朗诵应和着剧场外的雷鸣,一下子使整个山城轰动震惊,人们在此后的好几天里,都沉浸在《屈原》的情绪氛围里,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朗诵《雷电颂》,从中汲取力量。 【详细】
屈原的独立精神,是一种以较高文化素养为基础的,纯而又纯、容不得半点儿瑕疵的人格类型,它远远地超出现实和世俗,无论在哪个时代,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都不可能全面仿效,但作为一面精神旗帜,一种人格理想,屈子人格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并对后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详细】
屈原精神的传承,既需要精神的凝视,也需要物质的承载。自古及今,凡是屈原生活过的地方,不但存在大量的与屈原有关的传说,还保存有大量与屈原有关的遗迹。屈原的传说给了后人把握屈原灵魂的钥匙,而屈原的遗迹则既带给我们还原屈原、怀念屈原、崇敬屈原的寄托,又是让屈原活在当下的物质依据。 【详细】
中国屈原学会是国家一级学会,成立于1985年6月经中宣部科技局备案批准成立,1992年,2001年,又经民政部审核重新登记,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秘书处挂靠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00年开始,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秘书处挂靠在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屈原学会以研究屈原及楚辞为中心,冀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国文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中国屈原学会自成立以来,汇聚了一大批学者,学会现有会员300余人,其中涌现了大量科研成果,对促进屈原及楚辞的研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屈原学会每二年举行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及年会。学会办有会刊《中国楚辞学》,每年出版一至二辑。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