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产业化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一体两翼”的重要内容,也是使贫困农民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如何根据不同的贫困类型,选择最佳的产业扶贫模式?如何使贫困人口持续受益,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必须解决的瓶颈问题。围绕产业扶贫模式及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农业考古》编辑部副主编尧水根。
《中国社会科学报》:产业化扶贫有哪些模式?
尧水根:产业化扶贫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优势产业模式: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从发展名优特产品入手,实施区域布局,合理规划,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生产。这种类型具有极强的连带效应,可以带动县域甚至区域经济发展。
企业模式: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村或农户签订产销合同,规定签约双方的责权利;企业对基地和农户具有明确的扶持措施,提供全过程服务,设立产品最低保护价并优先收购;农户按合同规定,定时定量向企业交售优质产品,由公司企业加工、出售制成品。这种模式尤其适合在市场风险大、技术水平高、分工细、专业化程度高、资金技术密集型生产领域中发展。
科技引导模式:在科技示范基地种植、养殖优良的农作物、畜禽、水产等,通过技术推广、培训示范和科学普及等途径,注重贫困农户的能力建设,尽量避免返贫。科技引导模式侧重投资少、见效快、覆盖面广的种植、养殖业,因地制宜性强,见效快。
合作社模式:结合各地产业特点,把分散的经营联结成一定的规模,提高抗风险能力及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这种模式具有明显的群众性、专业性、互利性和自助性。合作社一般都有自己的章程和会员证,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有的还建立起加工、运销企业等经营实体。
专业市场模式:以发展专业市场,带动周围大批农民从事农产品商品生产和贩卖活动,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和基地产品收购市场,使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不仅成为基地农产品集散中心,而且成为本省乃至全国范围的农产品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