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好,欢迎访问本站!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社科院企业开工调查报告|四大行业冲击最大,期待复工减轻损失
日期:2020-02-10来源:作者:

为了解与评估新型冠状病毒给企业正常开工/营业带来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的研究团队与澎湃研究所共同设计了问卷,在网上通过滚雪球抽样法,邀请全国的企业家开展了企业开工力调查。本次调查关注企业开工的动力、能力、活力。调查于1月30日16点上线,截止到2月4日晚24点,共回收有效问卷1826份。我们于2月1日发布了第一期报告,是国内最早的基于微观数据的分析报告之一。今天我们基于更大的样本,发布第二期报告,从更多的角度分析疫情给市场主体带来的影响。 

第一期报告要点 

疫情造成了一定的悲观和观望预期。近七成被访者认为无法正常开业将会造成较大的损失,而三分之二的企业表示他们只能承受两周以内的延期开工。 

有接近六成的企业正在或预期可以在2月14日开工/营业,生存压力是最主要动力。而对于另外的四成企业,他们预期无法正常开工主要是对疫情的担忧和人员返回的限制。 

面对可能的损失,企业的应对方式以被动的防御性自救措施为主,并期待政府采取措施减轻直接压力,如减免企业税费等。 

疫情比较明显地打击了企业的预期“活跃度”,相比过去,企业在招聘员工(-12.2%)、购买设备(-11%)和原材料(-7%)等方面的意愿均出现了下降,而贷款(+6.6%)、借款意愿(+8.3%)的上升则反映出企业在资金方面压力的增加。 

第二期报告要点 

1. 民营和个体经济疫情压力感最大。 

企业主对现金流、违约金、还贷、交付订单、员工安全和物流运输等八个方面都感到压力,我们在此基础上建立“疫情压力感”综合指数(8-40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和个体户的综合指数分别为28.73和28.28,明显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20-25)。再比如,民营和个体经济企业预期开业延迟的比例远高于国有企业;虽然观望情绪在各所有制企业普遍存在,但他们对2020年经济形势判断的悲观程度也最高。 

2. 疫情的发展是影响企业主信心的重要因素。 

确诊病人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企业主的“疫情压力感”指数就增加0.18分;压力感指数每增加1分,对2020年经济形势的信心就减弱5%(0.25分,满分5分)。防控疫情依然是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 

3. 企业“家底”影响“后疫情时代”的开业预期,但悲观情绪普遍存在。 

过去三个月活跃度更高的企业,预期可以正常营业的比例也更高;但对于疫情带来多大损失的预期判断上,不同活跃度的企业,以及不同规模的企业,各自组内的差异都不大。在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上,不论以国内市场为主与否,线上与否,还是营销渠道,都没有实质差别。 

4. 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是薄弱群体。 

员工数9-20人的企业在上述压力综合指数上压力最大(28.47),300-1000人的企业最小(26.01)。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开业预期最低。员工数量在8人以下的小微企业主对2020年持谨慎乐观或非常乐观的比重仅为15.08%,比员工数300人以上的企业主低了13.3个百分点。小微企业的最为迫切的需求来自资金压力。 

5. 大中型企业在用工和社保方面压力更大。 

规模在20人以上的企业中,有超过半数希望政府推行灵活的用工和社保政策;他们的复工迫切程度也相对更高,有超过40%期待政府能够准确评估疫情扩散风险,对风险小的企业准予开工。除普遍性的资金压力外,相对来说,大型企业期待政府开通更多线上服务的比例最高(28.38%),比中小规模企业均高出十余个百分点;他们对恢复物流的迫切性也明显高于小微企业。 

6. 线下销售和以C端客户为主的企业是重灾区。 

线下销售为主的企业开工预期要明显晚于线上销售企业,它们对贷款、纾困等金融服务有着更多的需求。以C端客户为主的企业的开工预期要明显晚于G端和B端客户为主的企业,有近四成期待出台刺激政策;线上B2C企业更期待物流通道的恢复。G端客户为主的企业对损失的预判相对乐观。 

7. 四大行业冲击最大,期待复工减轻损失。 

冲击最大的是农牧业、建筑、住宿餐饮和教科文卫。金融业对于线上政务的需求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在开工时间方面,制造业、金融业以及农牧业更加期待政府能够准确评估疫情扩散风险,对风险小的企业准予开工。而批发和零售、房地产、租赁、商业服务以及住宿餐饮业更希望政府出台刺激消费的政策。 

8. 要同时重视需求侧的政策工具。 

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已经明确指出,在继续做好科学防控的同时,有序恢复正常生产,既为疫情防控提供更好保障,又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只要政策及时、精准、有力,依然有可能接续疫情之前经济发展的动能,保证全年经济平稳运行。 

目前很多研究团队从减税降费、金融纾困、社保延缓等供给侧的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我们认为既要采取供给端的政策,也要采取必要的需求端政策。一些货币政策可能是需要的,尤其是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灵活优势。对一些商品进行需求侧管理,遏制不必要的恐慌,同时对特定消费进行税收优惠。此外,面向一些受到疫情严重影响的行业,尤其是住宿餐饮行业,要制定政策鼓励公共采购和私人消费,一些过去的限制措施可以适当放宽(比如提高公务住宿标准),一些不合理的歧视采购政策应该取消。制定规则和标准、培育一些在疫情中出现的新兴商业行为和业态,推动来自需求方的创新。 

下面是详细的第二期报告内容 

一 哪些企业在疫情中受损更严重 

面对疫情,不同企业在2月14日能否正常开业的预期存在一定差异。从所有制看,正常开业比例最高的是国有企业,为82.52%。其后依次为外资企业(80.17%)、民营企业(60.40%)、集体企业(39.29%)、个体户(30.30%)。不难发现,民营和个体经济企业的经营影响度是极为严峻的。 

线下销售为主的企业开工预期要明显晚于线上销售企业,以C端客户为主的企业的开工预期要明显晚于G端和B端客户为主的企业。从经营特征看,企业开工在市场(国内还是海外)维度的分化不如营销渠道(线上还是线下)和用户(B2G、B2B、B2C)上明显。具体而言,海外市场型企业开工比例仅比国内市场型略高近八个百分点(67.08% vs 59.10%),但线上模式比线下高11个百分点(69.77% vs 58.16%),B2G比B2B和B2C分别高出1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在统计上也呈现显着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国内市场为主的企业中,在线模式在2月14日开业的比例更高(70.54%),但是以海外市场为主的内部差异不大(64.71% vs 67.72%)。 

个体户的抗压力最弱,B2G型企业对损失的预判相对乐观。在认为难以正常开业的企业中,个体户认为在疫情中受损程度最高,平均得分高达4.11(最高5分)。其后依次为民营企业(4.07)、外资企业(3.48)、集体企业(3.40)和国有企业(3.10)。在经营特点上,是否海外市场和是否线上销售的损失程度差异均在3.81-4.00之间,差异较小,但在客户端上的差异明显,即B2G型企业最低(3.56),B2C最高(4.14)。 

小微企业的开业预期最低。结果显示,能正常开业比例最高的是规模较大的企业(301-1000人),为77.56%。其后依次为21-300人(63.90%)、8人及以下(43.38%)、9-20人(48.61%)的企业。 

不能按期开业受到的损失预期上,所有规模的企业之间的差异并不大。从低到高以此为301-1000人(3.71)、8人及以下(3.97)、9-20人(4.01)、21-300人(4.01)。 

在行业上,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是农林牧副渔(53.60%)、建筑业(46.69%)、住宿餐饮(46.20%)和教科文卫(45.85%)。我们还着重考察了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和金融业企业。结果显示,制造业中64.21%的企业能够正常开业,并认为不正常开业受损度为3.98;信息服务业中64.80%的企业能够在2月14日正常开业,并认为受损的程度为4.02;金融业中81.6%的企业能够正常开业,其受损的程度相对较低,为3.35。 

过去三个月活跃度更高的企业,可以正常营业的比例也更高;但不同活跃度的企业,对于受损程度的判断没有差别。和第一期报告相同,企业活跃度通过过去三个月内是否开展“招聘员工、购买设备、购买原材料、投放广告、发布新产品/服务、申请银行贷款、其它方式融资/贷款和对外投资”等活动数来测量。以企业过去3个月的活跃度来测算,呈现了活跃度程度越高,能正常开业的占比越高的特征。过去三个月,低、中、高活跃度对应的正常开业占比分别为56.79%、61.85%、74.47%。不过,对于无法正常开业受损的预判,不同活跃度的企业认为受损程度的预判均高于3.5分,没有显着差异。过去三个月,不同活跃度企业认为的受损程度预判依次为3.85、4.13、4.01。由此可见,疫情使得企业活跃度和经营关联度下降。 

二 哪些企业主在疫情中最焦虑 

民营和个体经济的悲观程度最高,而观望情绪普遍存在。面对2020年的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民营企业(18.27%)和个体户(15.66%)持谨慎乐观(4分)或非常乐观(5分),均低于国有(34.97%)和外资(22.41%)。同时,它们的悲观比重分别达到了62.49%和53.03%。“不好说”(3分)的比重在所有企业中均处于19%-31%。 

在企业类型上,小微企业总体乐观程度要明显低于大中型企业。其中,员工数量在8人以下的小微企业主对2020年持谨慎乐观或非常乐观的比重仅为15.08%,比300人以上企业主低了13.3个百分点。 不过,不论企业属于什么市场类型,营销渠道、客户类型和活跃度,都表现出了程度相当的形势判断,在统计上缺乏显着差异。 

不同行业对2020年经济形势的乐观程度也存在差异。比较发现,电力、煤气、水(35.18%)、居民服务、修理业(27.87%)、采矿业(28.00%)、建筑业(26.70%)、农、林、牧、渔(26.40%)排在前五位,排名靠后的为住宿餐饮(18.35%)、金融(18.40%)、租赁商业服务(17.81%)、科教文卫(16.62%)。 

在疫情发生后,企业主对现金流、违约金、还贷、交付订单、员工安全和物流运输等八个方面都感到压力,我们在此基础上建立疫情压力综合指数(8-40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和个体户的综合指数分别为28.73和28.28,明显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20-25)。其中,民营企业在现金流、支付员工工资和获取新订单的压力感最强,个体户在员工安全和还债上压力最大。在企业规模上,员工数9-20人的企业压力最大(28.47),3001-1000人的企业最小(26.01)。此外,与对2020年经济总体形势判断类似,企业的疫情压力在经营特征的的三个维度上缺乏明显的差异。 

不过,企业疫情压力在行业上的差异不可忽视。通过比较发现,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批发和零售(29.87)、制造业(29.30)、住宿餐饮(28.65)、建筑业(28.51)、信息服务(28.34),压力最小的是金融业(22.85)和电力、煤气水(25.28)。和乐观程度的结果相比,总体上疫情压力大的企业主乐观度偏低。 

最后,我们通过对晚开工承受时长来衡量企业的抗压力。总体而言,企业类型、规模和经营特征都表现出了抗压力的差异。民营企业和个体户能承受晚开工“1-2个月”的比重分别为40.79%和40.40%,高于国有企业(28.67%),但低于集体企业(46.43%);小微企业(8人以下,39.34%;9-20人,43.80%)承受“1-2个月”比重高于大型企业,在其他规模企业组别上的差异不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线上和线下销售企业的抗压力差异不大,国内市场型企业的承受力弱于国外市场型。以“1-2个月”为例,前者比后者低10个百分点(9.83%)。与此相似,B2B(40.87%)要强于B2G(30.32%)和B2C(39.85%)。在线上渠道为主的企业,不论是B2G还是B2B,其承受力都相对较大,表示能撑“1-2个月”的占比在40-55%之间;但在线下渠道为主企业略低于40%。 

除了以上企业层面对焦虑的关系分析,我们还考虑到宏观的疫情发展态势(各省区确诊病例增幅)、群体社会心态(baidu疫情搜索指数)和地区(华东、华中、华南、华北、西北、西南、东北)对企业主焦虑的可能影响,故将其纳入多元回归模型(采用lasso回归)。结果显示,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对2020年的经济形势更乐观,民营企业较不乐观,综合压力也更大,而区域的疫情变化对2020年总体经济形势预期和抗压力总体有抑制作用。 

三 企业最需要哪些政策支撑 

面对复杂的疫情,广大企业主对政府的经济政策有着相当的期待。总体而言,呼声最高的政策依次是:减免企业的税费(74.28%),推行灵活的用工与社保政策(53.50%),评估疫情扩散风险、对风险小的企业准予开工(39.43%),以及提供贷款、纾困等金融服务(39.05%)。而对于恢复物流通道(30.28%)、出台刺激政策(29.03%)、开通更多线上政务(15.66%)、以及扩大投资与上项目(7.01%),企业主当前的期望并不高。这种差异,值得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给与积极回应。 

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于经济政策有着差异化需求。超过四分之三的民营企业(78.97%)和外资企业(76.72%)期待减免税费政策的出台,该比例高于其他类别企业。在疫情面前,民营企业和个体户可能面临着更大的经济压力,有42.80%的民营企业和37.88%的个体户希望政府能够提供贷款、纾困等金融服务。此外,在恢复物流通道方面,外资企业(48.28%)表达了较高的诉求;而44.76%的国有企业则期待政府能够开通更多线上政务,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 

从企业规模上看,对比小微企业,中等以上规模企业在用工和社保方面可能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规模在20人以上的企业中,有超过半数希望政府推行灵活的用工和社保政策(21-300人,58.41%;301-1000人,53.14%)。另外,他们也更加期待政府能够准确评估疫情扩散风险,对风险小的企业准予开工(21-300人,42.52%;301-1000人,41.91%)。 

虽然企业主们对线上政务的总体需求水平不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较大型的企业中(301-1000人),期待政府开通更多线上政务的比例达到了28.38%,比中小规模企业均高出十余个百分点。此外,较大规模企业对物流通道也有着更高的需求。在大型企业中,有39.27%期待物流通道的恢复,明显高于21-300人企业(31.31%),以及小微企业(22.53%和28.31%)。 

就减免税费政策而言,对于以线下客户为主的企业尤其如此(总体比例为75.19%,相比于以线上客户为主的68.60%)。而不论线上线下,B2B的企业都更加期待税费的减免(总体比例80.02%,相比于B2G的71.81%和B2C的63.31%)。此外,对比线上业务(32.56%),以线下业务为主的企业对贷款、纾困等金融服务有着更多的需求(40.11%)。而B2B(38.69%)和B2C(41.53%)的企业,较之B2G的企业(34.04%),也更多地需要政府在金融方面予以支持。另外,刺激消费政策可能会为线下B2C企业提供更多助力,这一类型中有39.38%的企业期待着刺激政策的出台;而线上B2C企业则更加期待物流通道的恢复,比例达到了45.88%。 

最后,不同行业对于经济政策也有着特殊的需求。数据表明,采矿业(52.00%),交通运输、仓储(50.74%),农林牧渔(47.20%),制造业(41.40%),批发和零售(39.05%),以及电力、煤气水(38.89%)是最期待恢复物流通道的六个行业。而金融业对于线上政务的需求程度则明显更高,达到了38.40%。 

另外,在开工时间方面,制造业(46.50%),金融业(46.40%),以及农、林、牧、渔(43.20%)更加期待政府能够准确评估疫情扩散风险,对风险小的企业准予#开工。而批发和零售(41.24%),房地产(40.18%),租赁、商业服务(36.30%),以及住宿餐饮(36.08%)这四个行业,则更有可能通过政府出台的刺激消费政策获得收益。 

尤其要值得重视小微及个体经营者的处境,因为救他们等于救民生。我们看到各地已经纷纷出台对湖北省内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经营性贷款的优惠政策。但对于个体经营者这个群体而言,最为迫切的需求来自灵活且小额的融资压力。但目前传统银行发放的绝大部分贷款都在100万元以上,加上绝大多数小微经营者缺乏抵押物,我们担心援助资金很难高效、及时触达这些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者。为此,我们建议对于个体经营者的融资要给予特殊政策,尤其是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灵活优势。但考虑到互联网金融平台资金来源有限且成本较高,加上服务小微的主力军中小银行在疫情中面临资产进一步恶化的困境,我们建议国家支持中小银行与科技企业合理合规地合作,及时救助个体经营者。我们还建议通过提供央行再贷款,准予发行小微专项债券或银行间资产证券化产品,定向支持有服务小微技术能力及服务经验的互联网银行、农商行银行等中小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者的贷款支持力度。 

#疫情之下的中小微企业##企业如何扛过疫情危机#

(“企业开工力调查”课题组成员: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范晓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吕鹏、澎湃新闻记者柴宗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苏振昊、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张忠继)

 

文章来源: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2020-02-08 21:49

原文链接: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423851489553961516%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